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赏心乐事谁家院
  • 浏览量:1500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4.26
  •                    

                              

                              

                             

                             

    凌君武的行走轨迹犹如一只风筝,飞离苏州,飞向北京,自由而洒脱;但这是只牵着线的风筝,又飞回苏州,回归原点,坚定而执着;线的那头始终牵住他的,是桃花坞木刻上的一道道默默无语的刀痕。

    凌君武的工作室在朴园,是一个清、静、雅的空间。走进去,只觉时光停留,聆听着苏州的脉搏,仿佛能立刻忘却了城市喧嚣。这个无浮华之气的圣地把凌君武和他的作品融为一体,简单到只有对苏州的爱,纯粹到只有对水乡的情。空水共氤氲,就像他水印版画中或繁或简、时深时浅的气息。

    江南水乡独特的魅力始终吸引着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也常常以最本真的形式出现在作品中。延续至今的《苏州园林》系列便很好地呈现了这份浓情。对他来说,水印版画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而是他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到水印版画的精髓,凌君武认为水印版画既有国画的墨韵水气,又带些剪纸的黑白分明,甚至还有书法的起承转合,是特有的一个画种,正因为如此,凌君武选择了以水印木刻这种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质的艺术样式,融入了他对故乡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使他的这种艺术样式与苏州园林浑然相成、水乳交融。

    当园林和昆曲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版画中时,展示出一个苏州画家眼里的良辰美景。昆曲《牡丹亭》的折子戏竟然在凌君武的版画中开始上演,“杜丽娘”、“柳梦梅”以及“春香”衣衫飘飞,情丝缱绻,无论是“姹紫嫣红开遍”,还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园林春色与昆曲一静一动都在咫尺画面中得以体现,画家更将“人立小庭深院”的意境描摹得淋漓尽致。

    凌君武1995年只身前往北京,考上了中央美院的研究生班,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但时间越长他却觉得正在远离内心创作的源泉。从《恍兮惚兮》和《归来去兮》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的彷徨,从犹豫不觉、摇摆不定,直到最终决定,思想的蜕变开启了新的征程。回到家乡,仿佛一切尘埃落定,凌君武“如鱼得水”地开始了新的篇章。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回想起在北京的生活的感受。他说“我是搞水印版画的,一个缺水之地,果然不是我的创作乐土。”

    当谈到水印版画的继承和发展时,凌君武希望摸索出一条传统和现代能完美结合之路———既不能过于传统,也不能过于现代。他醉心于这种研究和探索,挖掘越深入就越感到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摘自《苏州日报》

    作者:大沐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