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关于拯救常熟花边传统工艺的思考
  • 浏览量:1302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2.16
  • 常熟花边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珍品。近百年来,它植根于江南悠久的民间传统刺绣和编结工艺,以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艺,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稳定的质量,和相当规模的加工生产能力而蜚声于国际抽纱市场,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遥想当年,在常熟水乡各地,无论在竹园场头,还是船头河边,到处能见到一簇簇聚集在一起飞针引线的绣花妇女。常年累月通过母女相教、妯娌相传、姑嫂相授、姐妹相带,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绣娘队伍:全常熟境内从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五万六千人发展到八十年代的十六万人。到一九八二年,绣花工资年收入达一千七百万元,成为当时农村主要家庭副业收入。年出口各类花边制品达一百十三万套、打、对,销售三千三百万元。上徼国家所得税九十五万元,销售税金一百六十三万元,上徼利润二百零三万元。一九八零年获国家质量金质奖。一些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花边作品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会,国际博览会,为人民大会堂、毛主度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央专机等国家重要部门设计、制作窗帘、台布、沙发被等,为地方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争得了荣誉。

    但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手工艺在国际市场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丧失。农村绣花队伍迅速瓦解散失,仅有极少数且其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常熟花边传统产品生产能力急剧下降,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已陷入艺绝人亡的危机阶段。作为生产企业常熟花边厂,通过引进生产设备,改革工艺,发展梭式自动刺绣和电脑绣花等现代刺绣工艺,以图摆脱行将倒闭的困境,根本没有能力挽救传统手工艺品趋于消亡的命运。

    目睹近百年来曾为地方文化事业,经济产业及社会效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传统工艺正在每况已下,濒临衰退的境地,我们从事专业工作三、四十年的技艺人员感到十分痛惜。在此,我们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人士、特别是政府部们能在历史转折关头予以关注和支持: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拯救常熟花边传统工艺,让这文化资产不致在我们手中失传!

    我们曾在瑞士刺绣传统产区圣加父市参观过国际上很在影响的专业博物馆——Saint Gallen, Textilmusem(刺绣博物馆),内部展示了大量的近五百年传统刺绣工艺品,各历史发展阶段有代表性的刺绣工具和绣花机械,整理有致的刺绣技艺、图案资料和历史档案陈列了相当大的一间文档室,供参观,研究者自由翻阅参考。博物馆位于市中心一幢古典式建筑内,同时看到有一群群青年学生在参观。而在意大利,至今天尚有民间通过《RAKAM》(刺绣)专业期刊举办刺绣、编结、工艺交流活动。在举办作品展览、出画册、召开研讨会等定期活动中,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寻找精神生活的乐趣。参加者多是有兴趣的中老年妇女,也有少量青年女性在内,以及个别热心的男性人士,都是热衷于这项活动的。不少是自己动手绘画、绣花的积极参与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设想,能否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依托有关机构(例如高校研究学术机构、文化博物单位和生产企业),成立传统工艺的“平台效应”,聚集一批有志于从事这一事业的社会力量。

    首先,通过相应机构和少而精的专业人员,迅速制定规划,抓紧时间收集、整理;常熟花边从引进、发展到目前为止各阶段的各类文字记载、图片和实物资料,操作工具等历史文物,有条不紊地建立相对完整的实物、影象、文字和图案档案,特别是各类花边制品实样一些传统的手工刺绣、编结工艺要抓紧摄制其操作技能的实景,建立工艺记录影象档案,作为文化技艺的绝版而加挽救,保护。时间在流逝,先人已逝去,再不抓紧这一工作,将会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

    其次,参照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运作方式,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组织适合当今市场需要的旅游品和礼展品开发,包括设计、制作、销售,让常熟花边这一地方民间工艺品能得以生存,也能展示具有地方风格的文化艺术。当然,制作、绣花加工和销售价格都不能维持原有过低的水平。因此生产规模不能追求过大的范围,只能向高端市场发展。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相对优惠政策的支持。这样做,也能从现代市场的角度来保存传统技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文化氛围。例如苏州刺绣研究所、博物馆,本身就置身于原来的环秀山庄内,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就能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生存。

    第三,组织传统工艺的宣传、陈列、传播、教育工作。在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挑选一部份能充分体现历史演变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来陈设于专业的博物馆或陈列室,体现地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此时,与教育部门合作,可以在学校小学教育阶段,开设地方工艺“常熟花边刺绣制作”课程,让传统工艺得以传播、生存、扩大对保护传统工艺的认识,使之后继有人,进一步投入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保护工作中来。

    共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投身到常熟花边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建设地方文化而再创辉煌。

    作者:陆皓东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