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苏扇
  • 浏览量:1929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2.15
  • “苏扇”,包括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等。南宋以来苏州的折扇渐兴,元、明以后,制作愈见精良。清初,苏州精制的水磨骨扇被作为贡品之一。至同治年间,苏州折扇业成立了公所,扇骨作坊十余家。近代以来,苏沪一带掀起玩赏书画折扇之风,特别是檀香扇的兴起,以“拉花”、“烫花”的细巧、玲珑而誉满海内外,令众多收藏爱好者为之着迷。 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檀香扇工艺的历史传承

    苏州是檀香扇制作的发源地,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扇种面世,应该说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上世纪20年代,以“张多记”等为代表的制扇作坊开始了一定量的檀香扇生产,曾以花式品种繁多,式样新颖美观而迅速在南洋等东南亚地区走俏,并与传统的竹折扇并驾齐驱。建国初,苏州成立了檀香扇厂,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制扇实践中,在老一辈艺人的带领下,其工艺操作有了重大改进,拉、烫花技艺日臻成熟和提升,并采用多种工艺结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逐渐由实用品转化为艺术观赏品,尤其是拉花、烫花结合的檀香扇,通过“拉花”所凸现的玲珑精巧和“烫花”所展示的深厚细微的特色而满目生辉。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艺人龚福祺成为苏州檀香扇烫画技艺的开拓者,他烫画时不作草稿,以铁代笔,直接烫烙出人物、景物,犹如挥毫作画一般,他一手用铁钳夹住烧红的铁钎烫画,宜,尤其是刻画的戏剧人物均情景相融、栩栩如生,至今仍脍炙人口。现收藏于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檀香折扇《青莲归院》是龚福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作品以人物故事为题,描写了主人深夜归来,步履沉重的醉态,左右俩仆人小心翼翼地一手扶着主人、一手打着灯笼移步前行。人物刻划神态逼真、细腻生动,景物远近层次分明,画面古朴典雅,铁笔烫烙痕迹犹在、韵味十足,并有“庚子仲夏福祺火烩于吴门”的题款及印章。

    上世纪六十年代,苏州檀香扇曾以檀香木为扇骨,配以绢纸面而形成特色,以花鸟画家蔡震渊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创造了以“恽派”(清画家恽南田)花卉为基调的檀香扇“细画”,构图丰满、稳重、设色秀丽文雅,具有雅俗共赏之长,而且题材十分广泛;七十年代,老艺人周天民以富有装饰趣味的花鸟画,凸显出“构图灵巧飘逸,设色明秀清朗”的风格特色,他在檀香扇扇面的设计上注重外观造型、讲究明暗变化,为檀香扇创作设计的突破开了先河;还有拉花艺人戴钱生是最初檀香扇细拉花工艺的创造者。他心灵手巧,研究自制了特殊钢丝拉锯,使拉花时的转折能够灵活自如,改变了以往在一片扇骨上仅拉有五六只孔眼,且不讲究对称和对花的单调与粗糙的状况,能在一片狭狭的扇骨上拉锯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孔眼图案数百个,从而使檀香扇更加细巧幽雅、精致玲珑;至八十年代,在既是画家又是企业领导者的汪传馥带领下,苏州檀香扇厂已是人才济济,檀香扇的创作设计日益显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各类精品佳作迭出,使苏州檀香扇成为名闻海内外的地方特色产品,尤其是以多种工艺合成的檀香扇艺术观赏品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清香扑鼻的天然材质、优美雅致的装饰造型、精工细微的拉烫花工艺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使国内外客户纷至沓来,并屡获市、省、全国专业展览的最高奖项。一手则不停地移动檀香扇篾片,手到画成,却常常构思新颖,造型别致,浓淡相拉烫花工艺在当代的发展。

    苏州檀香扇“拉花”、“烫花”形成独特风格。“拉花”是在扇骨上以手工拉出透空的花纹,给人以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烫花”,又名“烙画”、“烫画”,制作高手不作草稿,以铁代笔,直接烙绘。“拉花”是自制 的特殊钢丝锯拉镂出镂空图 案,现在的拉花更讲究“对称”和“对 花”,拉花图案也更为丰富。拉花技巧之妙,不仅在对称性图案上见功夫,而且对复杂图案花纹的拉镂也能得心应手,浑然天成。一片扇骨上的图案,往往由数百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孔眼构成。有的达上千个孔眼,线条细如发丝,可谓精美绝伦。1963年,由苏州檀香扇厂设计制作的细拉花檀香扇《菊花图》,拉镂出近七千个孔眼,其线条细如发丝,可谓精美绝伦,曾获得苏州市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

    烫花已由原来用烧红的铁钎烫绘改为采用银质电笔烫绘。烫花主要运用中国工笔画线条的技法,徐徐勾勒;并适当铺以西画衬擦的方法,信笔挥洒,使画面色泽呈现出深淡相宜的赭色,产生犹如素描式工笔画的效果,彰显出其古朴和典雅。

    拉烫结合的檀香扇,以烫花为主体,描绘戏剧人物、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等各种题材;以拉花图案为衬托,一般由几何纹、蔓草纹或剪纸等上千个纹样组成,并按块面拉镂出不同孔眼,在规矩工整中赋以变化。经精心设计,主次安排,使两种不同工艺得到有机统一,使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苏州檀香扇厂就孕育出将拉花与烫花工艺结合制作精品檀香扇的萌芽,并日见奇巧。这种拉烫结合的形式逐步成为提升檀香扇制作工艺水平的主要手段。拉烫结合的檀香扇比一般的细拉花或烫花作品更受人欢迎。 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来访时,该厂赠送的两把礼品扇中,就有一把是拉烫结合的《孔雀》檀香扇,赢得一片赞赏。融合着厚重的历史传统技艺积淀,集拉烫花工艺于一体的檀香扇陈设艺术精品是当代手工艺者对历史上檀香扇传统手艺的发展和升华。

    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沈劼等曾经多年构思,设计制作了一把双面异样檀香折扇《如来弘法•大悲观音》,其展开半径达82cm。扇的两面分别烫烙了释迦牟尼弘法和观世音普渡众生两幅人物画面,构图饱满、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尽显场面的壮观和气势。众多的人物集群不仅按佛教仪规主次排列,且各人物之间关系相互呼应,人物的形体、姿态、神情纤毫毕现,服饰线条优美流畅而富有质感,即使是人物的手执物,以及祥云、山石、花草等均渲染得惟妙惟肖。作品的背景以细拉花衬托,由于折扇尺寸较大,每片扇篾的每个拉花孔眼图案均需分两次完成,且规整划一,细腻精美。

    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邢伟中等于近期设计制作的双面异样檀香折扇《风华绝代人间天堂》,长26cm,展开宽度48cm。作品以细致入微的烫花技艺分别刻画了人物和景物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一面是风姿绰约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一面是精美典雅的姑苏四大园林,描绘出绝代的芳华与人间的美景,层次清晰自然,构图丰富饱满,工笔画的勾勒和素描式的衬擦使人物更柔美、景物更幽雅。作品的背景则以数以千计的多种拉空图案衬托,使拉花的“空”和烫花的“实”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烫花的深浅浓淡展现出画面的生动效果,拉花图案的块面变化彰显出制作者的技巧造诣,双面异样的精心布局拉花工艺的多方应用纤丽、华美的檀香扇拉烫花工艺名闻华夏,日渐彰显出它的手工艺术魅力,延伸运用到其他工艺制品上则更显精巧和华美,其中以细拉花工艺制作的各类象牙陈设精品倾倒了众多收藏爱好者。

    象牙是制作工艺品的名贵材料,质地洁白细腻,非常适合细拉花工艺的施展,早在1975年,苏州檀香扇厂就开始运用细拉花工艺设计制作大型象牙扇。由拉花艺人戴钱生所作的象牙折扇《天女散花》就是细拉花工艺应用于象牙制品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扇每根扇骨上拉镂出一千一百二十八个孔眼。每个孔眼只有一粒米的二分之一大小。全扇共有孔眼图案二万七千多个,不由不令人叫绝。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松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以檀香扇的拉花技巧与象牙浅刻相结合制成的《松龄鹤寿》折扇,以“空、细、险、雅”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该作品长26cm、展开宽度48cm,它以浅刻描绘画面,以透雕展现底纹,而扇骨则以浮雕来表现。作品的中心位置浅雕着站在山石上的十只仙鹤,姿态各异,或蜷曲、或伸展,错落有致;鹤顶是鲜红色的,鹤身以黑、白、灰等多层次的色调将其刻划得颇具立体感。在作品的顶端,一棵千年古松垂挂而下,尽现苍劲与斑驳;底部是嶙峋而怪异的山石,其周围澎湃的浪花则以拉空花表现,给人以天、地、水十分旷远之感。画面背景以龟背拉空底纹作衬托,扇边或扇面则为两种龟背拉空纹样,共透雕孔眼达4500个之多,体现出细微处见丰富,常见中现不凡的艺术魅力。

    折射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大型象牙立雕宫扇《蛟龙戏水》是邢伟中大师等设计制作的融浮雕、镂雕与檀香扇细拉花技艺相结合的作品,高70cm,宽21cm,是一件尽情展现“空”与“实”的典型之作。作品以中国龙为主体,以近乎立雕的工艺技法在宫扇的中心部位实地雕刻了一条腾挪自如的蛟龙,浑厚而气势不凡,背景密布的“寿”字图案则以手工细拉花工艺表现,且每个“寿”字图案均如同一辙,细腻而玲珑剔透。为了加强作品的“空”,扇的框、吉、柄、链、坠也均以透雕的方法精镂细雕,使作品呈现出粗犷雄健与细微纤巧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

    大型象牙折扇《香洲春晓》则是邢伟中大师等于近期设计制作的又一件力作。作品长33cm,展开宽度60cm,全部以手工细拉花表现的近期新作,它淋漓尽致地突出了檀香扇细拉花工艺巧夺天工之精湛技艺,在方寸之间尽显灵动和美妙。作品以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香洲为主题,充分发挥传统的细拉花技艺的“奇、险、巧”,以细微的图案线条勾勒出香洲春晓的人间美景。无论香洲、廊桥、树木、还是云彩、水面,背景,分别以不同的拉空图案组成,纤细、玲珑、剔透。为了体现变化,作品以实地浅刻的手法点缀了一枝苍劲有力的梅桩,增强了画面的变化,使点、线、面,虚与实、情与景相映生辉,体现出创作者“内容配合形式美而出新,工艺配合形式美而出彩”的审美理念,观之令人惊叹不绝。

    文章作者:单存德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