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珐琅彩工艺源于唐代 ———唐掐丝珐琅缀珠银鎏金立马析
- 浏览量:2481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9.12.08
这件立马的表层鎏金成分经检测,含金量为87%,含银量12%,含铁量1%,颜色偏黄。马的高度和长度均为45厘米,宽18厘米。立马体壮膘肥,雄健非常,马头右偏,马勒紧扣,额扬金络,双目圆睁,凝视下方,神态十分安详;额毛分梳耳后,颈鬃柔顺右披,另有一缕鬃毛左拂,驯顺中透出几分飘洒;四腿挺立,短尾上翘。马鞍垂锦,马鞯雕彩,加上马身四围繁缛的掐丝缀珠与珐琅点饰,整体金光闪烁,富丽华美。
可以说,工匠高超的捶揲塑物能力,成功地展示出轩昂的唐代汗血马形象,令人叹赏。但真正夺人眼球的,是其掐丝缀珠工艺及其珐琅烧蓝工艺。因前者工艺精致无比,而后者工艺为唐代所罕见。
缀珠工艺,应是金银器点缀、铺地的一种辅助工艺,同时也是唐代纹饰满地装的一个主要手段。它与捶揲、錾刻、掐丝工艺的组合,营造出对比强烈、富有变化又和谐适中的唐器装饰的典型效果。缀珠工艺的关键是要制作出极为细小浑圆的金珠,笔者曾用放大镜对立马纹饰一平方厘米内有多少金珠进行清点,计有六百二十五颗,可见金珠之小,制作难度之大。这种制作工艺早已失传,文献也没有记载。它的由来,现代人有种种不同说法,看似有理,其实都是猜测。笔者认为,在没有得到证实之前的古代操作工艺,不要去穿凿附会,留一点神秘给读者去想象,让后人去探索证实。
金珠的制作只是第一步,在这些金珠制成以后,古代工匠才可以开始对器物点缀、铺地等装饰工艺。从实物情况看,金珠的满地装,密集地铺满在纹饰周围,再撒上硼砂掺铜而成的焊药加热焊牢。这种从炸珠到缀焊金珠的复杂工艺流程,至今仍然是个谜,但工艺所达到的精细华丽、美轮美奂的效果,却使每个见到器物的人赞叹不已。因为金珠密集的衬托,粒粒金光闪烁,完全改变了以往传统铺地的形式,变平面为立体,变单调为丰富,变简易为精致,变平常为华丽,充满了新意奇致和异域风采,一下子把器物推向富贵华丽的极致,显得流光溢彩,璀璨耀目。这种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更是象征了一种财富和地位。
关于珐琅工艺,也称烧蓝,或称景泰蓝珐琅工艺。一般都认为源于元代,乃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带入中国。也有个别认为源于唐代,持此说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作者田自秉,但可能缺少实物佐证,书中仅仅一笔带过。其实,当看到这件立马的实物,就可确定明代的景泰蓝珐琅工艺源于唐代。应该说,珐琅烧蓝工艺同缀珠工艺一样,它是为金银器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的辅助性工艺。珐琅是用玻璃粉、硼砂、石英等加铅、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釉状物,涂在金属器物的表面,可以起到防锈和装饰作用。唐代以后,珐琅烧蓝工艺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应用于饰品方面,成为明清以“银蓝釉”为主的烧蓝工艺。(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在铜、银胎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瓷胎,制作工艺既利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也结合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创造了一种以蓝为主的风格,最终形成明代的景泰蓝珐琅彩工艺。
从这件立马的工艺角度看,唐代的珐琅蓝釉工艺相对要原始一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色釉虽然也有大蓝、大黄、深绿以及复色的绛紫,但紧密度不够,表面都出现气孔和开片。二是工序不同,明代珐琅工艺要经过清洗、烘干,在纹饰上敷点釉料,将胎体一起入炉烧制、打磨、抛光等工序,其工艺十分繁复,首先将石英、长石等原料,加入纯碱、硼砂等溶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乳浊剂,再加入金属氧化物等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浆,涂敷于金属制品表面填满,拿到炉中烘烧,使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后成为固着胎体的绚丽色釉。为使色釉与掐丝的高度一样平,需反复四五次这样的填色和烧结。从现存的实物来分析,唐代的珐琅烧蓝工艺相对简单,工序只有清洗、烘干、在胎体上直接敷点熔融好的珐琅色釉。因此,珐琅会出现在掐丝纹饰内敷点不全、釉面高低不平的现象。这说明珐琅工艺在唐代尚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复色釉料不匀,造成同一釉面上出现颜色深浅的不同和色度的变化,但也由此显得釉色更丰富、更自然,增添了一种原始美。故而这件立马,已为人们研究珐琅色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