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苏派戏衣“宁穿破,不穿错”
- 浏览量:1531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2.07
苏派传统戏衣由于款式多样,图案丰富,再辅以“苏绣”这门精致的刺绣技艺的立体表现,其产品在戏曲演艺界广受欢迎。由于特色明显和技艺传承到位,故苏州生产传统戏衣历500年而不衰,其地位和影响在国内无可比拟。
戏装有严格规定
戏衣制作融合了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结合造型、绘画、刺绣、缝合等多类工艺手法,每一种技艺的运用都有其丰富的创造和一定的涵义。其中图案设计更由其独特的构思而发挥其作用。剧装图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案的构成:二是图案的色彩(这需要由刺绣工艺的配合)。
图案构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戏曲服装来自生活,但同历史上的生活服装又有区别,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也鲜明地反映在服饰的规制上。在明代前期,服饰甚严,无论在式样、颜色,还是图案、质料都有条文例规。入清以后清政府虽有剃发易服之令,但不禁止戏曲演员沿用明代的戏衣,所以当时有“优不降”的说法。艺人就在明代戏衣的基础上继续加以改进吸收。这都为以明代生活服装基础的昆剧戏衣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艺人在表现上层人物时,只能穿着一些不违禁的服装,加以纹饰,取其神似而已。这就渐渐地形成了戏曲的穿戴规制。有句行话:“宁穿破,不穿错”。什么人穿什么,对角色所穿服装,其样式、色彩、质料均要符合其身份、地位、年龄、性格、所处场合等都有严格规定,我们现在在剧装的图案设计方面仍然是本着继承传统的原则继续沿袭这种规制。
为名角定做更讲究
蟒:俗称“龙袍”。因为男蟒是扮演王侯宰相穿用;女蟒是扮演皇后、贵夫人穿用,所以图案上多采用上绣雄伟粗壮的龙纹(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有“十二章纹”装饰的五爪龙龙袍,因此京戏蟒袍只能用四爪龙),下绣翻江倒海的水纹,其中穿插云纹、佛八宝、暗八仙、祥云、博古或花卉等图案纹饰,整件服装神态庄严,气象万千。
靠:是模拟古代武将的铠甲,因此图案一般采用“铺地”的效果模仿盔甲的甲片,而“铺地”纹也多种多样,一般有:韦陀地、鱼鳞地、城垛地……配合四周的火焰纹、水浪纹、藤草纹、后背插上四把有同样图案的靠旗,穿着起来英姿奋发,极有气派。
披:是使用范围较宽广的一种便服,有女披、龙披、员外披、小生披、观音披等。其中女披和小生披多采用出枝花卉的图案表现,以体现男女主人公柔美,清雅的书香气息。龙披顾名思义是以龙纹表现,员外披因为是老生的穿着,所以一般采用比较板正但能体现吉祥、如意、延年长寿的图案,如:云福纹、回文、松鹤纹、瓦当纹、博古纹……
褶子:是戏剧中平民穿着的服装。品种极多,有武生褶子、花面褶子、武丑褶子、青衣褶子、镶边褶子等。一般文戏的男褶子会采用花卉鸟蝶的搭配,营造书生斯文平和的气息。武戏的男褶子则回用连续图案起边起团,这样既表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又便于体现武打动作。
开氅:用作将相便服或演草莽英雄用,多绣动物纹样。其中:狮、虎、鹤、麒麟等用的最多。体现出人物的贵重身份或英豪霸气。
专为名角定做的行头,则更讲究,设计别具风采。梅兰芳演《贵妃醉酒》穿的镶边女蟒,中间绣满字图案,寓意“梅”姓;周信芳演戏时的底幕绣一只特大麒麟,暗示麒派;马连良演出时,台前拉幕绣八骏马,桌围、椅披也绣八骏马。
苏州剧装图案的色彩体现是与苏州的刺绣分不开的。苏绣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绣工细致,配色鲜而不俗,雅而不暗,具有秀丽、雅洁、装饰性的优点,明代苏州的刺绣业已细分为日用,欣赏与戏衣三大类。戏衣刺绣可分线绣和盘金两大类,又称“洒花”和“手金”。线绣还分细绣、粗绣,常用抢针、套针、接针、滚针、打籽等针法,绣出各种不同的效果,主要特点是出边齐、丝缕匀、光彩好。戏衣色彩通常可分为上五色(正色):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副色):粉红、淡黄、皎月、蓝、紫。刺绣线色则根据剧中人物和舞台需要进行配置,通过配置可分别获得浓艳、素静、对比、调和等不同的色调。行话有所谓“显五彩”、“素五彩”、“野五彩”、“全三色”、“一抹色”等。
苏派有承前启后的责任
色调的不同,主要是依据衣料底色来确定,强调演出中的舞台效果。如一些文戏是要体现优美文静的剧情,那服装的图案刺绣配色则会用浅淡匀落的色线细绣,细绣完后会用勾金的方法把图案勾勒出,显得图案细腻中不乏富贵,舞台效果更强。但现在有很多戏为了使服装更文雅隽秀,都不用勾金。如苏昆的《牡丹亭》,江苏省昆的《桃花扇》等剧中文戏服装的刺绣都未采用勾金,直接就用细绣体现,但这样更考验绣工的技法是否精致到位。一些图案出色,刺绣精巧的戏装穿在演员的身上就如一件流动的艺术品。而武戏则要求粗放浓重,动感激烈,所以除了图案本身的夸张变形,刺绣色彩上也会要求浓墨重彩,金碧辉煌,一般就会大量采用金银盘绣,甚至是全金全银。
戏装上的图案一般都采用白描双勾手绘的方法绘制到面料上,再经过配色然后进行刺绣。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件戏装图案丰富生动,无一雷同,并且能照顾到每件戏衣穿着人物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和舞台效果。但因此造成这项技艺操作起来非常繁琐,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历史知识和相当的文化涵养,但又有活跃的思维和设计能力。并且由于图案设计这门技艺是戏衣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道关键工序,需要设计人员具备有耐心、有恒心、能吃苦的精神,努力为苏派传统戏衣的发展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摘自《姑苏晚报》
作者:翁维(非物质文化遗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