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石雕千年的记忆
- 浏览量:1373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1.29
传统中国雕塑的民族性和装饰性。
翻开中国的石雕历史,无不为之惊叹!悠悠几千年历史,日出日落,年复一年,他矗立大地和人们心中。
自原始时期,人们就懂得用石器做生活、劳动工具。仅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石料的加工制作不单是解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和物质需要,而是提升为一种精神文明。
秦汉前后,石雕主要成就只是陵墓雕塑、陵前大石雕,体现墓主身份和地位。例如,陕西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伏虎”“卧牛”“马踏匈奴”等。他简朴,有的保留原石的自然,但充分利用了石材这一浑厚的明理和效果,把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当时工匠的艺术水平,不同一般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和大唐时期,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翻开了中国雕塑史上辉煌的一页。著名的四大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的出现,把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推入新高潮!从四大石窟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物造型和动物造型在手法制作工艺上与秦汉前后有着天壤之别。前者粗犷、简洁,后者细腻、华丽、庄重、比例合适,是中国佛教艺术之精品。如云岗石窟北魏大佛,堪称精品之作。工匠们充分利用现代的造型艺术,线条流畅,人物比例严谨,利用线条把佛身服饰刻画的如此精致和流畅,堪称一绝。
四大石窟造像雄伟壮丽、丰满圆润,很好地体现大唐盛世的风采。敦煌莫高窟的造像是敦煌彩塑的立体和精华,数量多,内容丰富,艺术水平之高是史上无法比拟的。造像写实传神、丰腴华丽,装饰性很强。其中菩萨造像丰满、婀娜、妩媚、雄伟富丽、生机勃勃,反映大唐盛世恢弘的气度,为后世艺术树立辉煌的典范。
宋代都以一些小型的观音和佛像,优美秀丽、和蔼慈祥,没有象唐朝时期的一些大型之作。
辽金时期雕塑,大多效仿唐代手法,但也有创新之处,手法质朴大方、粗犷、有着很浓的民族特色。
元代可称为宗教彩塑之都,墓葬雕塑衰落,仅存一些陶佣、车马仆从。其朴实开朗,造型简洁,富有装饰性。
明代宗教雕塑作品很少,但明寿陵石雕体积庞大、浑厚,很有魄力,装饰性和体量都很强,是明代的杰作。
清代雕塑比明代好要衰落。艺雕刻发达,主要用来观赏、摆设,各种材料都用(竹、木、石等)。虽说作品极少,但都是精雕细刻,技术质量高重写实,把石雕和建筑相结合。如现故宫,汉白玉、石雕,遍地开花,贯穿整个建筑,相互运用使其成为封建王朝的象征。
通过对古代雕塑的整理,可以归纳出以下具体特点:
从题材内容上讲,中国古代雕塑内容明确,容易被理解。雕塑和人的关系很近,能与人进行感情的交流,大部分作品是通过人看懂或者说被感知的东西,中国人以理解来认识事物和交流感情。
从形体上看,西方古典雕塑与中国传统雕塑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注重写实,后者注重写意。在具体造型上,表现的手法恰恰相反。与西方雕塑相比,中国雕塑有着十分明确的形体感觉。在三维空间中,形体明确完整。如肖像雕塑的毛发衣纹、羽毛等,大胆的将“实”用到了极端。例如毛发处理成几股,上面清楚的刻上整齐的线。可见中国雕塑不仅将“实”的做到“实”,还将“虚”的也做到“实”。
所有的古代雕塑一个鲜明的共同之处是充分利用了线条。各代作品都会给人强烈的“线”的印象。线条有无数点逻辑排列构成,这种延伸性使得线条具有动感。尤其是曲线,它充分表现动感和生命力。中国是使用线条的大国,绘画和书法将线的魄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雕塑中它也被运用的活灵活现、完美无缺。线条通顺流畅、圆滑的特性反映中国人的哲学观念,追求和谐。为了保持体形的流畅感,中国雕塑的表面处理显得十分讲究,其中一点是光洁。光洁的表面可以使光线自由流畅的通过,让它好象抚慰婴儿般抚慰整个作品。
在传统审美标准中,“多、巧、细”是不可忽略的。
“多”指规模大,数量多;“大”可展示壮观,震撼的魅力;“多”则给人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受。于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形成了崇大、高尚的审美习惯。
“巧”指构思新奇巧妙和富有情趣。例如“马踏飞燕”等,作品描述的对象真实,表达的情感真挚,构思绝妙,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细”指工艺精细,无论是在青铜器上还是菩萨的衣纹中,都可以找到此特点。
有时,工艺精致本身就是一种美,中国的普通大众,通常也会以工艺的精细度来衡量作品的优劣,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而我们很多作品受到冷落就是因为这点。大多数国人欣赏作品都会有这样的评价:哇!这么细啊!真不简单!真是厉害!真是绝了!
这种评论看似肤浅,但它却包含了原始而深奥的道理。也许,人们是有欣赏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但欣赏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在佩服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