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苏州盆景与苏州园林同出一脉
- 浏览量:4396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5.11.25
- 11月25日下午,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卜复鸣,做客由姑苏晚报、苏州大学文学院、虎丘书院合作共建的姑苏讲堂,开讲《苏州园林与盆景艺术》。卜复鸣长期从事园林植物造景等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11项;发表《苏州园林假山评述》等论文50余篇;出版《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注释》、《走进园林》等专著;主编全国通用教材4本。参与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景观设计师(试行)》职业标准;吴文化土壤上结出的“一树二果”盆景是以植物、山石、土壤等为素材,经过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以及长期的精心培育,在咫尺盆盎之中,集中而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的优美景色的艺术作品。达到“缩龙成寸”、“缩地千里”、“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盆景和园林一样,同源于自然,同源于生活,其创作规律和艺术手法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在创作原理和艺术方法上常常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说明经济实力雄厚的富豪为了不出家门而获得山林野趣,就叠山理水、栽花植树,营造园林而居;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下户”,只能采取“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盆景艺术手法,来达到“丘壑望中存”的审美满足了。苏州盆景与苏州园林同出一脉,是吴文化土壤上结出的“一树二果”,盆景艺术作为园林艺术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也受到了传统造园艺术的影响,但它毕竟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它自身的创作规律和需求的。同时局限性也大,因为它的植物、山石等配置于一个有限的盆盎之中,必须经常加以精心养护管理,不断地进行加工,才能日臻完善。苏派盆景的历史渊源苏州盆景源于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当代的苏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五大流派之一。作为中国传统盆景的主要产地之一,发轫极早,晋唐以前已显端倪。晋代,苏州有顾辟彊园、戴颙宅等名园,园内植竹树石,“聚石引水”,说明莳养植物和赏玩山石已成士人风尚。唐代白居易在苏州做刺史时,酷爱太湖石,以石清供,可算苏州山石盆景之滥觞。陆龟蒙卜居临顿里(现拙政园址),他的《移石盆》诗云:“移得龙泓潋滟寒,月轮初下白云端。无人尽日澄心坐,倒影新篁一两竿。”这是苏州盆景最初发展的原始类型之一。宋代苏州盆景已趋成熟,形成了树木盆景和水石盆景两大类,并出现了盆景题名。黄省曾《吴风录》:“盆景盛于苏州,为朱勔之遗。而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垒山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呼为花园子。”从此虎丘成了苏州盆景花木的传统培育之地。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种梅栽菊,著有《梅谱》、《菊谱》。亦爱玩太湖石、英石、灵壁石等,并题有“天柱峰”、“小峨眉”、“烟江叠嶂”等名,更富诗情画意。杜绾《云林石谱》:昆山石“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峯峦势,扣之无声。土人唯爱其色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立置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说明树石盆景已在民间兴起,盆景已经商品化。元代苏州出现了微型盆景“些子景”和水旱式盆景,阳山昱上人善作潇湘竹盆景,黄溍在吴门寓舍为其赋长诗云:“小裁方斛不盈尺,中有潇湘江一曲。”这是最早出现的大型水旱式竹类盆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盆景之尚,天下有五地最盛:南都(即南京)、苏(州)松(江)二郡、浙之杭州、福之浦城,人多爱之。论值以钱万计,则其好可知。”王鏊《姑苏志》:“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并产生了盆景理论,如文震亨的《长物志》:在制作天目松盆景时,常以宋元画家马远的“奇斜诘屈”、郭熙的“露顶张拳”、刘松年的“偃亚层叠”、盛懋的“拖拽轩翥”等不同的风格进行造型。在造型上要“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这样,才为“高品”;配盆则“盆以青绿古铜、白定、官哥等窑为第一”。盆景的陈设,小者列于几案,“斋中亦仅可置一、二盆,不可多列”,大者列于庭榭中,“得旧石凳,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其他如计成的《园冶》、沈复的《浮生六记》等都对盆景的创作作了一些理论性的阐述。清陈淏子在《花境》中说:苏州出现了一种仿倪云林画意的树石盆景,“用长大白石盆,或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视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白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时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在蟠扎盆景时,用“极细棕索缚,岁久性定,自饶骨致矣。”说明在明末清初苏州人就采用棕丝对盆景进行蟠扎造型,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由此可见,苏州盆景起源较早;苏州盆景类型众多,有树木、山水、树石、微型盆景等形式;文人参与其中,以画理入盆景;讲究诗情画意。在明末已开始采用棕丝造型,主要产地在虎丘、山塘一带。并对盆景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盆景理论。对盆景的莳养、赏玩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盆景从而市场化、商品化,参与者也随之扩大;在这个市场化的过程中,一般士人渐以鉴赏者的身分参与其间,乃至藉此谋利;是历代士人的闲雅生活的组成部分;以闲雅文化引领世俗文化。苏派盆景的特征分析所谓的盆景流派,是以树桩盆景而言的,我国传统的树桩盆景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四川、安徽、上海等省市和沿海的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由于地域不同,在气候、自然、民风、民俗上存在差异,就盆景而言,其植物取材、欣赏爱好、传统习惯、加工技艺等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1981年9月,由广州、上海、成都、苏州和扬州市园林局承担的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科研成果《中国盆景艺术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桩景流派众多,主要是广州的岭南派、成都的川派、苏州的苏派、扬州的扬派和上海的海派为代表。”从此,我国的盆景五大流派被正式确立。1989年9月,由当时的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授予周瘦鹃、朱子安等10位盆景名家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从此确立了苏派盆景在全国的地位,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苏派盆景继承了历史上苏州盆景文人化的特质,从清末民国民间传统的“六台三托一顶”、“劈梅”、“垂枝式”、“顺风式”等规则式风格中解放出来,“大胆创新……,干形力求自然多变,在用棕丝扎片的基础上年年进行细致的修剪,形成一种‘粗扎细剪’的整形方法。”周瘦鹃先生对盆景艺术提出的标准是“六分自然,四分加工”,“要求其富有诗情画意”;盆要古雅,配合得当,衬以几座;“陈列时必须前后错综,高低参差。”朱子安先生则凭着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注意到各种树木(特别是乔木)生长到一定年限,就会自然结‘顶’,不再向上生长,而是顶及侧枝均向外伸展的特性。”所以在盆景造型时都要培养一个“顶”,在经过扎片、修剪等的艺术加工后,既保持了自然美,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美和艺术风格,被公认为是我国苏派盆景的代表。盆景与园林中闲雅生活园居生活的情趣来自于闲、雅二字。心无驰猎,身无劳役,顺时安处,这就是闲。对于古人而言,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但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好古敏求,要讲究生活的艺术修养。在有闲的时候,要潜心研究那些个钟鼎卣彝,书画法帖,古玩器物,或者是栽花种竹,莳弄盆景,焚香鼓琴,饮酒作诗,以求清欢。雅即是高尚,不粗俗,《荀子•荣辱》说:“君子安雅。”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闲雅生活就是在物我交感下,营造出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生命意境。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李德裕说:“学诗者多识草木之名。为骚者必尽荪荃之美。”唐宋后,赏花等活动流行。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对于花卉的赏玩达到空前,除庭园中栽植牡丹、芍药、菊花之类花卉外,花木盆景(如盆松、盆梅等)更是流行文化之娇客,瓶花亦是居家不可或缺之物。沈复《浮生六记》:“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沈复和芸娘所创作的一水岸式盆景,“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巉岩凹凸,如临江石矶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神游其中,如登蓬岛。”岁朝节序与园林中的盆景赏玩唐宋以来,士大夫伴随着节序,每有赏花之举。邀友聚乐,也是文人重要活动之一。岁朝清供就是在春节或以花木盆景,或以丹青墨妙点缀。如周瘦鹃在“一九五五年的岁朝清供,我在大除夕准备起来的。以梅兰竹菊四小盆合为一组,供在爱堂中央的方桌上。”苏州农历六月,虎丘花农以马头篮沿门叫鬻,谓之戴花。百花之和本卖者,辄举其器,号为盆景。折枝为瓶洗赏玩者,俗呼供花。沈朝初《忆江南》:“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吴中菊盛时,好事家必取数百本,五色相间,高下次列,以供赏玩,此以夸富贵容则可。若眞能赏花者,必觅异种,用古盆盎植一枝两枝,茎挺而秀,叶密而肥,至花发时,置几榻间,坐卧把玩,乃为得花之性情。”归庄(1613-1673):“今日吴风汰侈已甚,数里之城,园圃相望,膏腴之壤,变为丘壑,绣户雕甍,丛花茂树,恣一时之游观之乐,不恤其他。”直到清末,龚自珍有感于江南的江宁(即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对梅花盆景:“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时尚追求,并不只是件个人玩赏的小事,而是已关系到整个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状态乃至民族的命运,便自购三百盆,开始了筑馆疗梅,以革“文人画士之祸”(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盆景与现代园林家居生活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传统工艺正在消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种阳台上的盆景花木莳养几乎家家有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而苏派盆景的一些造型技法(如传统的棕丝攀扎法等)娴熟者更是寥寥,再过一代人,一些技法即有可能消亡。苏州市专家咨询团团长、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指出:苏派盆景讲究审美、和谐,能够很好的诠释苏式生活,是苏州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由物质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苏派盆景无疑是苏州一张亮丽的名片;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空间的改变,苏派盆景的发展确实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现代生活正如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言:“居城市中,当以画幅为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造园太遥远?不妨试试阳台“微花园”、案头“小园艺”。如水培、水生植物,多肉多浆植物(“肉肉”)等,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卜复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