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千年佛像当代作
- 浏览量:1070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5.05.06
- 走进位于观前粤海广场文玩市场的陈忠林工作室,立即被眼前那些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所吸引。观赏中,不禁为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刀工和秀美的造型暗自叫绝。在那些琳琅满目的红木小件作品中,几尊色彩斑驳,造型典雅,形制古朴的观音佛像引起了我的注意。反复端详后忍不住问道:您还经营古董?他狡黠一笑:很多人要请这尊观音像,甚至还有博物馆要请去作为文物陈列展览。我的这些老佛爷常常引起误会,有次去参加文博会,竟然遭遇文管部门的盘查,其实它们都是我做了。
在文玩市场上,仿古做旧是对某些工艺品常用的后加工处理手法。当代工艺品做旧并非为了假冒古董文物,而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制作方式。做旧工艺究竟何时出现,这是一个难解的话题,合理的推测应该与古董收藏有关。北宋中叶,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自然,青铜器也就逐渐成为好古者的收藏。千百年的朽蚀,古董文物或多或少都有残缺,修复是还原其本来面目的必要手段。古物修复,必然会留下新的痕迹,对新的修复痕迹和部位进行做旧处理,使其与原物浑然一体,则是国人由“尊老”文化衍生而来的“赏旧”心态的具体呈现。“包浆”是古董文玩观赏把玩中的重要审美元素,这与西方在“尚新”文化下所形成的文物修复要保留修补痕迹的观点截然相反,因此,做旧工艺成了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在我国,与观赏把玩相关的工艺品很多,每一个品种都可以仿古做旧,因此,仿古做旧几乎是一项涉及各个不同工艺品种的后加工处理工艺。仅就佛像仿古做旧而言,在胎体工艺上就有泥胎、石胎、木胎、脱胎、陶瓷胎、金属胎等,在后加工处理上也被分成髹漆、夹苎、泥金、彩绘等,具有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秘而不宣的手法绝技。陈忠林所作的仿古佛像采用的是木胎颜料彩绘后处理做旧工艺。
彩绘髹漆工艺由来已久,人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古典建筑上的“雕梁画栋”了。在器物用具上的髹漆应该早于建筑,最早的实例就是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00年的“缠藤篾朱漆筒”和距今6500年的“朱漆碗”。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见到大量经过彩绘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木俑。唐宋以后,彩绘工艺更是遍施于各种泥塑雕刻之上,从敦煌塑像、麦积山石雕,到苏州紫金庵罗汉、山西双林寺泥塑,全国各地壁龛寺院佛像几乎无塑不绘,无雕不妆。
彩绘和做旧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做旧是在彩绘的基础上进行的时光逆转,使其在短时间内走完千年的历史旅程。苏州青铜修复、字画装裱做旧工艺享誉海内外,而木雕彩绘做旧却鲜为人知。请教陈忠林这门做旧绝技从何而来,他提到了自己的师傅,一位曾经在其他佛雕老艺人那里反复被提及的一个人--陈远义。
陈忠林拜陈远义为师从1980应召进入吴县东山雕刻厂开始。陈远义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由于历史原因而被下放到甪直古镇务农。他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充沛的创造激情,即使在田间地头劳作也会在休息时用泥巴捏人像。担任吴县东山雕刻厂设计任务后,他一方面运用西方雕塑手法和造型观念对传统佛教造像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开发新产品,用现代手段对佛像进行仿古做旧处理,一举而成为当时雕刻厂的主打产品。
陈忠林虽然没有进过高校,但在陈远义的设计室里,他接受的却是系统而正规的塑形彩绘训练。从泥塑到木雕,从调色到彩绘,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艺,每一项技术都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融会贯通。三年多的时间,陈忠林在师傅那里学到了许多当代艺术的塑形手段和表现方式,随后两年在木雕车间跟随冲山佛雕老艺人李菊泉后面学习佛像雕刻的经历,更让他从源头汲取了丰厚的民间艺术营养,从而成就了他那既具有当代审美意趣,又具有传统木雕淳朴简约风格的个人特征。
仿古彩绘木雕是雕、刻、绘三者的综合表现。雕是佛像的整体呈现,注重的是造型比例、形体结构和空间转换。刻是在雕的基础上对佛像的面部五官、法器道具和服饰皱褶等细节进行的深入刻画。彩绘则是在雕和刻的基础上对佛像进行的彩妆修饰。彩绘木雕胎体有其独特的要求,虽然有时也间用半浮雕手法来增加立体感,但为了给彩绘留下施艺的空间,往往以阴刻线来表现面部五官和衣纹皱褶。如此则要求艺人既要具备雕刻的才能,又要具备美术功底,这样在进行雕刻时就要统筹布局,从而使雕、刻和绘形成一个整体。
在陈忠林眼里,无论雕、刻、绘,它们都只是仿古彩绘佛像制作中的一个过程,当看到他对自己看似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烧、洗、擦、刷、熏、染、洇等破坏性处理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不禁为他捏一把汗,而具有扎实美术功底和塑形能力的他则气定神闲。果不出其然,用不了一天功夫,原本鲜亮的佛像似乎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如非亲见,谁也不会怀疑依稀斑驳的色彩是千年岁月雕饰的痕迹。(袁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