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苏州民间手工艺术》
  • 浏览量:3569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1.11.15
  • 行业人员的变革起伏

    近一百年来,苏州民间手工艺术处于变革之中。在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动荡时期,外患内乱四起,相比之下苏州仍处于安稳的环境之中。在清代形成的各行业公所基础上,民国期间被改组为行业的同业公会,基本上都是行业内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相同一业自觉组织起来,订立共同遵守的公约,平等相处,互相支持,并办一些公益事业。公所或公会与个体参与者之间没有上下级之分,成为个体手工艺人的代言人,维护了个体手工艺人的利益。

    解放后,苏州工艺美术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被组织起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而地方工艺美术局的设立,也确保了地方工艺美术的专业化生产和发展。从组织成立合作社,到建厂办公司,一家一户的手工艺者被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体化生产,从而使工艺美术形成企业化规模型生产。一是人员有了更细的专业分工,尤其是各个专业化生产的工厂还设置绘画设计室,专门为一线工人提供高档次的样品供生产。由于专业分工更细,一方面提高了工艺品的产量,同时也使得这一专业技艺也不断得到提高。二是企业化集中生产,也相应集中了这一行业内的专业技艺人员,有利于相互间的技艺传授交流,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艺水平。三是历年来企业陆续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人传授技艺,并多次举办技艺培训班,加强骨干培养,使传统技艺有后起之秀。随着改革技术设备,改善生产环境,规模型生产的能力也不断扩大,苏州工艺美术的整体实力在全国达到一流。1985年,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共37家企业,共有职工12316人,固定资产原值4263万元,产值24624万元,外贸收购总额13879万元,实现净利润1651万元,税金2626万元,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6年,九千多名在职职工,创出产值近九个亿的历史最高记录,可谓手工艺的奇迹了。

    关注社会因素中最关键的应是人,尤其是民间艺术品的生产,许多是靠艺人代代相传,传统技艺才得以一脉相承。正是他们的精湛技艺和产品,才使苏州工艺名重天下,一些工艺品是以名人带产品的。所以技艺人员在工艺美术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名(已故4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5名,还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2名,以及工艺美术专业高、中、初级技艺人才数百名。他们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和职称。原来散于民间的手艺人,已由苏州人事部门组织评选出首批'苏州民间工艺家'39名。2001年以来,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每年举办民间艺术节活动,组织民间艺人各自展示不同的民间绝活。苏州新区镇湖在民间刺绣的基础上成立了镇湖刺绣协会,形成镇湖刺绣一条街,汇集和培养出一批刺绣新秀,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有的作品在历次举办的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上获金、银奖,在历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获金、银奖。

    但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内一些简单粗糙的做法挫伤了技艺人员的积极性,有的技艺人员遭遇早退下岗。不少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继退出岗位,没有充分发挥其所长,更何论有新的青年人去接班上岗。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又有其特殊性,除了独特的制作技艺,还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领悟和巧思,因此要区别于一般人才的培养。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始终是攸关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

    天无绝人之路,艺有再生之道,这就是人类顺应自然的长久之计。苏州'天时、地利、人和',是江浙沪金三角的一颗明珠,大运河越境而过,沪宁线、高速公路、沿江沿海,交通便捷,有利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风光古韵今风天下扬名,数以千万计的中外来苏旅游者很需要有苏州特色的民间工艺纪念品;苏州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外开放,生活小康,是民间艺术成长发展的良好基地。如何因势利导,正是发挥人的因素的时候。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成立了苏州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区相继成立普查工作班子,开展民间手工艺术的普查工作。以市长签署的《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2004年6月28日起施行;市政府批转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综合性试点总体实施方案》,把二十余种传统工艺和技艺作为重点保护项目。2004年9月,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

    由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越会受新潮流的冲击,这也是客观事实。因此,如何留住手艺,推陈出新,像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那样保护我们兼具物质精神双重遗产的民间艺术,就是我们这一代及后人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

    我们期盼着苏州的民间手工艺术重现辉煌。

     

    作者:林锡旦

    (文章节选于苏州民间文艺)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