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苏铸”贴蜡法复活记
- 浏览量:1324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4.03.10
苏州传统贴蜡铸造工艺的首道核心技术已失传80多年。苏州工艺美院研究团队历时近5年,终于找回了古法窍门——
将压印有浮雕纹饰的蜡片,贴合在已有的内范蜡面上,再用泥料制成外范,把铜液浇注进内腔,冷却凝固后去除内、外范,即可得“精绝”、“乱真”的仿古青铜器。这便是苏州曾蜚声中外的传统仿古青铜器制作技艺——贴蜡法。
日前,这门原本已失传数十年的铸造技艺奇迹般地“复活”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汉卿带领的团队,花费近5年时间挖掘并恢复了贴蜡法的8项核心技艺,这项研究课题刚刚通过了国家级验收。
古法寻踪
博物馆中找到遗存模板 数十次试验确定原材料
苏州传统贴蜡铸造工艺作为我国古代铸造技术的主要代表,孕育于春秋,成形于北宋,成熟于晚清民国时期,曾被誉为“苏州派”、“南派”、“苏铸”。可惜,由于贴蜡法铸造工艺相当繁杂,又经历战乱等社会变革,贴蜡法的首道核心技术自民国时期起已失传了80多年,其他核心技艺也有近40年无人问津。2009年,雕塑专业出身的王汉卿决心找回贴蜡法的失传技艺,让这颗苏州文化明珠再放光彩。
贴蜡法,当时只存在于抽象的文献中,市场上已经不见这类手艺人。“复活”谈何容易?于是,王汉卿在文献堆、博物馆和民间流传中反复“淘宝”和琢磨。几经辗转,他找到了两位民国时期周梅谷作坊贴蜡法的二代传人,许云峰和陈伟伯。然而,完全依靠两位传人恢复技艺却不可能。王汉卿解释说,两位传人只有在解放后从事贴蜡铸造的一段经历,并未掌握贴蜡法的全套工艺。
制造仿古青铜器,选样定稿是第一步,即将原器纹饰拓印在木板上、雕刻成凹型纹饰的模板。这种木模板是贴蜡法的关键,为了找到参考,王汉卿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终于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找到了民国时期的遗存件。明白了刻版制模,接下来的塑造内范、贴蜡制模、制作外范等几道工艺依旧是困难重重。
王汉卿举例说,用于仿古青铜器定型的内外范最适合什么样的泥料制作,大家不知道,只好找来各种材料不停地试验。“校园池塘里的河泥,烂稻草鞋的稻草筋都曾是我意外的收获”,他打趣道。
创新改良
用石膏造型将铜器内范“标准化” 电脑软件制图使蜡料拓印更轻松
走进王汉卿的工作室,记者感觉这里既像厨房,又像雕塑室,还像化学实验室。“你说得对,我的工作室同时兼具了这几种功能。”王汉卿介绍说,在“复活”贴蜡法的研究中,他和团队也在积极尝试创新工艺。
仿古青铜器的内范模型决定着铜器的尺寸,传统工匠皆是凭经验对照原器拿捏,而王汉卿团队将内范大小进行了“标准化”控制。“我们借用雕塑学中石膏造型的科学化原理,可以做出与原器尺寸一模一样的石膏内范,按照原器同比例任意缩放大小也同样没有问题。”王汉卿解释说。青铜器上的图饰、铭文一般都非常复杂,用蜡片直接拓印模板要分好几步才能完成。于是,王汉卿想到了信息化手段,先用电脑扫描模板上的纹理图,再通过制图软件将图中的线条分离定位二次成图,这样,蜡片就可以轻松拓印出精准的原图样式。
发扬光大
六字七字口诀简化整套工艺 研究成果要转化成文化产业
古时的手工匠人有“宁舍一锭金,不赠一句春”的行话,意思是说,宁愿给你钱财,也不要外传手工艺的看家本领。而这种行规恰恰限制了传统手工艺的发扬光大。“我们恢复贴蜡法的研究目的与古人不同,就是为了将其发扬光大。”为了让更多行外人看懂贴蜡法整套技艺,王汉卿将每道程序每个步骤都编写成了朗朗上口的六字、七字口诀。
王汉卿的工作室同时也是学生的实训室,对此技艺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来此观摩学习。三间180平方米的房间内,建立了贴蜡法仿古铜器制作流水线,还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用具。
畅想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王汉卿显得更有信心,他说,计划引进现代先进设备铸造技术,以增加传统金属雕塑手段的实用性,同时缩短制作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也不无可能。
摘自《苏州日报》
作者: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