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御窑金砖和砖雕生产性保护的对比研究
- 浏览量:1403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11.05
摘要:本文从生产方式、原料、产品、宣传模式、消费主体五个方面对御窑金砖和砖雕的生产状况进行了概述。通过两者表现出的相通点和不同点指出文化和生产的矛盾、商品和艺术品的矛盾是贯穿于生产性保护的重要矛盾,有选择性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御窑金砖 砖雕 生产性保护
绪言
“所谓生产性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生产性质的保护手段。与博物馆式的保护以及其他的保护方式相比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而言,生产性保护无疑是其最为合适的保护手段。”[1]在相城,御窑金砖和砖雕作为分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和市级非遗名录的文化遗产,较早投入了生产。尤其是御窑金砖,从生产的断层到再次探索工艺、恢复生产,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而砖雕制作作为以金转为原料的一门技艺,在生产过程中和金砖生产出现了很多的不同,因而下文对两者的生产状况进行对比研究。
御窑金砖和砖雕生产状况的对比研究
2.1生产方式的对比2.1.1.御窑金砖:机器开始介入
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永乐年间,处在农耕时代的中国大地上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所以在金砖的烧制过程中,人的手工劳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辅助的工具也比较简单,主要有选泥器具:钢扦、加长铁锨、箩筐绳索;制坯用的各种类型的木框模具、铁线弓;烧窑用的长柄铁叉、长柄铁锨,除以上三种类型的器具外还有水磨石等。无论用不用工具,手工劳动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因而人的经验在整个金砖制作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譬如烧窑,需要用文火,先用麦柴、稻草、砻糠等烧一个月,然后用片柴烧一个月,松枝烧四十天,用时一百三十天左右才能完成。开始期窑温掌握在110℃左右,然后逐步使窑温升至350℃-850℃之间,最后在烧结期窑温可达1100℃。这三个时期窑温的掌握全靠烧窑工的经验,稍有疏忽就会成为次品。从选泥、练泥、制坯到装窑、烧窑、窨水,在人力为主导的明清时代,一块金砖的制成先后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出窑后切片、打磨的时间。
进入工业时代以后,虽然经验在金砖的制作中仍然无可取代,但是机器已经介入到几大主要的烧制过程中。譬如练泥,明清时需要用人或者牛反复踩踏泥堆,直到把烂泥练熟,然后才能做成坯。如今,这个步骤已经为机器代替。机器代替人力,至少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把人从生产中解放出来,降低了人力的成本;二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量,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三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统一的生产强度和时间能让整个生产过程更加精确。机器介入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它和现代社会高效率、高产量、高标准的要求相统一。是金砖生产能在当今得到更好发展的支撑力。
2.1.2砖雕:纯手工制作
相比较于金砖,砖雕作为精细艺术品,注定了只有手工劳动才能成为其最重要的生产方式。纵观砖雕的整个制作过程,从构思到开凿,再到之后的修光、对接,无不需要人亲自参与,缺少了人,其他工具无法独立完成。尤其是构思,需要在领悟了整个建筑风格之后,酝酿与建筑和谐统一的砖雕内容,然后再根据砖雕的特征构图。开凿也并非只是动手,如果是这样和许多用机器生产的石雕产品一样,砖雕也能用高科技代劳。好的砖雕作品必须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根据内容、构图的不同选择与之相融合的雕刻技巧。这样的砖雕作品才是灵动和鲜活的。
在相城区阳澄湖镇刘一鸣先生的砖雕制作车间内,传统的工具和原材料被继承了下来,除了木结构老屋中的电灯外,这里几乎找不到一点现代的痕迹。由于是手工制作,一幅大型作品的制作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和金砖每年渐增的产量相比,砖雕制作是一项耗时、低产、高劳动的手工艺。
机器的介入、生产力的提高决定了生产的规模和产量,也决定了金砖或者砖雕的发展潜力。2.2原料的探索
在原料方面,御窑金砖和砖雕都进行了各自的拓展,不同的是金砖原料的拓展体现在寻找第二个原料地上,砖雕原料拓展则表现为不断寻找更适合雕刻的砖料。
2.2.1御窑金砖:寻找新的原料地
相城区至今仍保存有建于明代的古御窑,它由两座姊妹窑组成,位于相城区陆墓镇西500米处,至今仍然十分牢固。但是随着相城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陆墓成为区的中心地带,位于这个地带的古窑因为周围无法提供用来烧制金砖的泥源而陷入了困境。只有找到和原址相同的泥源,才能保住金砖生产的根基。经过对绕城高速以外的广大区域的寻找,最终把泥质相近的北桥街道灵峰村西部地区选为新的御窑金砖的生产基地。这个方案已经得到了苏州市有关部门的批准。御窑金砖的这次北迁,为它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持,解决了传统手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难题。
2.2.2砖雕:烧制适合砖雕的金砖
砖雕原料的改变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传统金砖的规格。后人在金砖生产恢复的同时保持了《天工开物》中关于金砖规格的规定,主要烧制如下七种规格的金砖:30cmx30cm、35cmx35cm、40cmx40cm、50cmx50cm、55cmx55cm、63cmx63cm、70cmx70cm。以刘一鸣为代表的砖雕艺术家在雕刻的过程中根据创作的需要对原有金砖的尺寸进行了拓展,最大的达到了80cmx80cm。二是寻找更适合雕刻的金砖。在窑中位置的不同会导致砖块的还水过程不同,砖料的质地也会因此有细微的差别。选择适合雕刻的砖料是一个需要反复试验的过程。刘一鸣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选取了处于窑内不同位置的金砖,编好号,然后依次用凿子敲击,选出合适的砖料,并根据砖料的编号确定它在窑中的位置。一窑砖大概有12万块,适合雕刻的砖只有1-2万块。砖雕以金砖为原料但又不局限于金砖,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原料,这称得上是原料上的革命,为其在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金砖原料在地域上拓展为它今后的大规模生产开辟了一条活路。砖雕在原料上的精益求精,则是为它在艺术上精进提供了原料的保证。两者都与原料相关,但是一个有利于生产,一个则与生产无关。2.3产品的创新与继承
2.3.1.御窑金砖在产品上的创新与继承
2.3.1.1 变化:开拓了更多的衍生产品
现在御窑金砖厂在生产传统建筑用砖的基础上,把一部分精力投放在开发金砖的延伸产品上,各种砖雕工艺品应运而生,。最近正在开发的是练字金砖。练字金砖的规格为40cmx40cm。和普通的砖料练字产品相比,练字金砖有气孔,有吸水性强、挥发快的优点。虽然还没有大规模上市,但是翰林小学、带城小学、御窑小学都已经订购。因为是供学生练字用,所以在金砖上刻上了九宫格
2.3.1.2继承:保持了传统金砖的规格。
虽然为了适应人民的需求,生产者对金砖的功能进行了尽可能地拓展,但是对于这项传统的手工艺,后人也选择了继承。这种继承表现在具体的产品上,就是对产品品质和规格的继承。上文已经提及,根据传统史料记载,墁地金砖的尺寸有七种,分别为:30cmx30cm、35cmx35cm、40cmx40cm、50cmx50cm、55cmx55cm、63cmx63cm、70cmx70cm。后人根据这一记载进行了恢复。金砖生产者在规格上选择了传统而并非顾客,尽管技术上允许,但是如果顾客如果想定制金砖,恐怕无法实现。客户得适应金砖,而非金砖适应客户。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复原。
2.3.2.砖雕在产品上的创新与继承
2.3.2.1变化:走出临摹状态,进行再创作
与御窑金砖相比,砖雕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雕刻的内容上。当然这并不代表砖雕本身并没有变化,它也在不断地创新,譬如在刘一鸣的车间内有这样一个作品——用砖拼成的花窗。所有的窗格都用砖条利用隼合技术拼接而成,中间配有雕刻图案。但是这样的作品在功能上并没有拓展。下文主要就内容方面进行介绍。内容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根据现代人文化内涵,进行画面的再创作,出现了很多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很多民间工艺都落入了临摹的处境,这是产业化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后果,但是总体来说相城的砖雕还是保持了其艺术上的创新性,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时有出现,譬如位于上海东方绿洲的长达108米的“红军长征路”、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榭雨街口的“世界遗产纪念墙”。民间艺术家们还根据所表现主题的不同对画面进行选择和构思,而不只是局限于对古代作品的临摹。
2.3.2.2继承:继承了古代砖雕的技法和故事化的构图
当然,作为一门从古传下的手艺,更多的还是继承。主要表现在对于戏剧故事化图案风格的继承、技法的继承、对前人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的参考。在此不一一论述。
御窑金砖和砖雕都有继承和变化但是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金砖是产品的类型方面,是落于实处的,砖雕则是对使之成为艺术品的方法的继承和改变,是看不见的。2.4宣传模式的统一
在宣传模式上,金砖和砖雕有着惊人的相似,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政府搭台式的主流宣传模式;二是原始的口耳相传模式。从以上两种模式可以看出,两者都没有主动进行自我的传,因而也并没有真正地走入市场和商业化中。它们的发展,受到了“文化”的保护。
2.4.1.政府搭台式的主流宣传模式及衍生模式
作为相城区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者都受到了政府的关注,相城区政府为此进行了大力度的宣传,此举为最终打响金砖和砖雕的名气提供了原始驱动力。政府搭台式的主流宣传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衍生效应,譬如一些主流的电视台主动对这些非遗项目进行了采访。以金砖为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近期,台湾的三岛电视来相城对其进行了报道。而一些互联网也以极高的速度重复地宣传着御窑的金砖。因为名气打响了,所以新闻媒体来采访,他们的报道也提高了御窑金砖的知名度,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继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媒体也好、互联网也好,都需要一个推动力,金砖占据了,所以它现在的知名度正为从事这一行的人们带来持续不断的利益。
2.4.2.原始的口耳相传模式
一种商品靠口耳相传来提高知名度,这种方式是原始和可靠的,从侧面反映了这种产品的品质。现今,口耳相传还是包括金砖和砖雕在内的众多文化产业的重要宣传方式。在对两者的代表生产者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有很多生意都是靠熟人介绍的。一些中式别墅项目的很多住户相继来订购,原理是一传十,十传百。
金砖和砖雕因为政府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而搭上了免费宣传的顺风车,自身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化的营销模式。这既表现出了文化对于产业的反哺作用,也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市场。
2.5消费主体的对比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消费群体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市场化的深入必然使消费群体发生变化,从单一的对公业务逐步发展到兼做对私业务也成为必然趋势,能否适应这个过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是仿古的,所以无论是金砖产品还是砖雕都多用于旅游景点、寺庙古建、宫殿园林等等。以金砖为例,至今主要有以下作品:一是宫殿建筑,包括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天安门城楼、天坛祈年殿;二是园林建筑,包括苏州园林厅堂、北京香山公园、颐和园厅堂;三是寺观建筑,包括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寒山寺大雄宝殿、西园寺天王殿、浙江普济寺、杭州灵隐寺、南京夫子庙等;四是海外建筑,包括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美国纽约明轩和惜春园等;五是民间建筑,包括周恩来纪念馆、具有苏派特色的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厅堂等。砖雕的作品集中于旅游景点和标志性建筑,譬如:上海东方绿洲的108米砖雕“红军长征路”、上海国际民间艺术节主会场大厅双面雕“划龙舟”、苏州市2003年世界遗产大会主会场大型砖雕“姑苏繁华图”、“锦绣苏州”、苏州市周庄旅游区“一希堂”博物馆“大门楼”等。从以上二者的多项代表作来看,两者的客户群都是对公而非对私的。这当然是由产品本身的适用范围决定的,但是显然二者对私人高端领域的开发还是不够的。这和上文所论述的金砖、砖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也有关联。
近几年,金砖的生产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也逐渐进入到高端的私人住宅领域。苏州的部分中式别墅项目、黑龙江乃至台湾富商的私家别院,都用到了金砖产品。据御窑金砖厂相关负责人介绍,私宅中金砖的用量占整个金砖产品销售量的百分比正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进入私宅是体现了御窑金砖在现代社会真正地使用意义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在园林、宫殿、寺庙等场所的使用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的实用,那么进入现代人的住宅,标志着金砖迈开了融入现代社会的坚实的一步。在这方面砖雕就显然没有这么出色,当然这和它的非实用性的属性是相关的。3. 由对比研究引发的对生产性保护的思考
御窑金砖和砖雕作为两种不同的工艺形式,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既有显而易见的不同点,也有惊人的相似。两者的不同是由其自身原始属性所决定的,其相似点是由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中对于共同的产业化的需求决定的。它的不同点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产业化有借鉴作用,相同点则能让我们更好地去思考生产性保护。
3.1 文化和产业的矛盾
文化和产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者的共同性中,即作为一个产业,本身是不成熟的,没有完全地融入市场体制中。进行生产性保护后如何才能区分生产和文化?这大概是出现上文提到的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义不容辞的,但是是否也需要为从这些项目上生发出的产业铺平道路?从上文的比较论述可以看出两者都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市场的大潮中去。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活遗产,以非遗项目为根基生发出来的产业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和其他产业相比,这是它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御窑金砖即使自己不做广告依旧能够凭借着“御窑金砖”这个积聚了皇家的尊贵以及深厚的历史感的文化符号得到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同时很容易让这些产业缺乏独立走向市场的动力。从眼前来看,政府的做法能够保护文化遗产,但是作为一种产业,如果不能独立走向市场,那么在今后的无法预计的时间长度中,是否能够依旧保持一枝独秀式的绝对优势?而文化产业是否就是文化?
3.2商品和艺术品的矛盾
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原料、产品、消费群这四大方面,从上文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的比较中能够发现这样的规律:御窑金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和时代的适应中。譬如生产方式中机器开始介入,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产品自身也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进行了功能上的拓展;金砖生产同时积极寻找原料地,为将来长时间内大规模的生产提供了可能;而最后提到的逐步增加提供私宅的金砖量使金砖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到了市场。可以说金砖的不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金砖的改变则是对这个时代以及它赖以生存的市场的适应。砖雕作为另一个典型它的时代特征并没有金砖这么明显。虽然作品的内容因为时代文化精神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这是有助于砖雕艺术在现代社会找到发展的养料的,但是除此以外砖雕的生产还没有太多现代的痕迹。
这引发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商品和艺术品生来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性保护是要把可能的艺术品商品化。这对矛盾在有些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中会表现得弱一些,这些项目的产业化因而能够更加顺利。譬如金砖。它是以实用为功能的,在明清时代就是作为一种商品出售的。在现代它虽然肩负起了文化的责任,但是仍然具有极强的商品属性。所以它至今仍然有很好地市场,御窑金砖厂的产量正以每年近万块的数量递增。如果把商品和艺术品作为横轴的两个端点,那么金砖的位置更靠近于商品。砖雕则不同,它的功能为装饰,所以在横轴上更接近于艺术品。这种属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不能适应机器时代的对于大规模生产的要求。所以砖雕和金砖相比,销售量明显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长期固定的客户群,只能靠零碎的订单维持,有的时候甚至要迎合当下民众的品味制作一些艺术性并不高的作品。现在生产性保护非常热门,在进行此项保护之前如果能充分考虑艺术性和商品的矛盾性,考虑到非遗项目不可变更的内在属性,生产性保护则能更顺利地进行。结论
本文从生产方式、原料、产品、宣传模式、消费主体五个方面对御窑金砖和砖雕生产的状况进行了概述。两者在五个方面的变化和继承重点并不相同,通过两者表现出的相通点和不同点能够看出,文化和产业的矛盾、商品和艺术品的矛盾是贯穿于生产性保护的两个重要矛盾,如果能充分考虑到非遗项目固有条件,则能让其现代跟好地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骥编.《苏州老字号》.2009-7(总第8期)
[2] 徐艺乙.《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思考》.《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 》.2009-2-25作者:苏州市相城区文化体育局 吴静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