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寻找现代情感中的赏石之趣
  • 浏览量:1707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8.04
  •                            

    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极少有几乎不经人力改造而成为艺术品的,大可放置于园林中,小可安排在几案上的赏石,就是为数不多的“非人造艺术品”。赏石进入中国传统审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开始,“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就成为古典园林和文人书斋的经典格律。时至今日,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赏石不仅应该重回人们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在苏州这座与赏石特别有缘的城市,重新焕发出光彩和活力。

     

    从苏州刺史白居易的“太湖石记”

    到西方雕塑家的“中国石头的象征”

    在“唐朝大诗人”的主要身份之外,白居易还是个石友,因为在苏州当刺史时,他爱上了苏州出产的太湖石,并且写下了被视为藏石经典的《太湖石记》。

    在诗人特有的观察与笔法之中,白居易对太湖石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绘,“不论黄昏还是早晨,石头们呈现的形态千变万化,真是无法描述。概要地说,就是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弯弯曲曲,丛聚集缩的种种变化都在石头身上体现出来。自然界的百仞高山,一小块山石就可代表;千里风光,一眨眼就能看到,这些只要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啊!”白居易借与石头主人——宰相牛僧孺交谈的机会,继续发挥他对太湖石的种种想法:“这是造物主刻意所为的吗?还是混沌初开之际偶然间成为这样的?然而自从这些石头成形以来,不知道经过几千几万年,或者委身在海的一隅,或者沉在湖底,高者有数仞,重量近千钧,又不用鞭子赶,它们自个儿也没腿,却争奇呈怪来到我们眼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白居易记录下的友人之言:“东西如果能够适合我的志趣,它的用处就多了。”

    大约1000年后,白居易的石头观得到了一位美国雕塑家的高度认可,理查德•罗森布鲁姆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20多年里通过拍卖、经纪人搜得80余件中国传统赏石,并编成一本《ART OF THE NATURAL WORLD》(自然世界的艺术),1997年哈佛大学还出版了他的《WORLDS WITHIN WORLDS》(世界中的世界),罗森布鲁姆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集中研究中国赏石,包括首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他的观点独到鲜明,革新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传统赏石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罗森布鲁姆的这些中国古代赏石从1996年起先后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哈佛大学、马萨诸塞、西雅图、华盛顿和瑞士苏黎世、德国柏林巡展了3年,这是中国传统赏石首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走进了众多世界顶级艺术殿堂。

    罗森布鲁姆在《一个艺术家的收藏》一文中写道:“特定的艺术品对我们产生的感染力是难以界定的,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艺术家来说,其艺术力量总是和我的工作相关。奇石对我的雕塑有直接的影响,并最终改变了我的作品。它们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们是一个谜。它们太像现代抽象的雕塑了。”

     

                               

    作为一种较高层级的欣赏,苏州人爱上赏石真不需要理由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景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是明朝末年苏州人文震亨《长物志》卷三的开篇之语。

    文震亨出生于著名的文徵明家族,诗书传家,画风绵延,到了文震亨的时代,他已然可以对苏州人雅致生活做出精准、到位的归纳与总结。他的记录既是晚明姑苏人的生活画卷,更是寄托情怀的精神实录。《长物志》中的“石头使用指南”可谓俯拾皆是:安家最妙之处在山水之间; 台阶最好以太湖石叠成涩浪; 卧室外的庭院花木不宜多,但花木旁一定要用灵璧石或英石为伴……

    有了《长物志》引领和明清之际数百个宅第园林的物质载体,苏州人爱上赏石不需要太多理由:归隐的达官贵人可以在后花园里用石头搭出个理想国; 穷经皓首的书生可以在几案之侧多列清泉白石; 普通人家在蟹眼天井里立一峰石笋也算添了点风雅。

    从年少时看到古画上的石头开始,苏州资深藏石家姜敏就被一片天然、无言无语的石头给迷住了。今天回忆起来,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在留园冠云峰下独坐了多少回?细赏了几十次?“只觉得这石头怎么就能把俊俏、雄奇、雅致、伟岸集于一身?无论清晨黄昏,晴天雨淋,冠云峰的变化可以慢慢地品一生。”姜敏对赏石之魅的感悟确实在渐变:“比如说透和漏,在石头上是虚实相间的视觉呈现,但在我心中,这却是洞察世事的一个重要提醒。再如那瘦字,分明是以石之清高告诉人们明白取舍的意义;还有个皱,那是岁月在石身上的流痕,石之寿能与天地齐,人不过百年,要能承受风雨敲打,永远用一颗自然之心以晤灵石。”

     

                                         

    赏石不仅是秘室之珍,园林不仅是风景名胜

    把天然的石头艺术化的是古典园林,是明式书斋,有时甚至是一个底座,拿走底座,赏石还原为自然之物,把它放回到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回了艺术品。

    赏石和古典园林的意义还有很多。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其他地域文化表现得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

    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中国人“丑中见美”的哲学思考意义深远。曾任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亚洲部的吴同这样分析过:“中国人的赏石标准所反映出的思想也许不如西方人那样清晰,那么富于分析性,但是在中国,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倾向于肯定事物的双重性,肯定和抽象共处而不是对抗。所有这些特点都在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诗歌、陶瓷、家具和建筑中得到反映。在丑中发现美,在抽象的石头形体中发现现实,并体验似乎没有生命的物体的灵性交流与精神的现实,这些都属于中国文化对世界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是赏石的重要发源地,苏州古典园林是赏石艺术实践的最高平台。如果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努力,在古典园林中举办权威而富有艺术水准的赏石展,推出赏石与园林艺术的专门刊物,假以时日,吸引到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环艺设计感兴趣的人士和事务所入驻城市,古典园林就不仅仅是风景名胜,而应该是新的技术条件下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灵感酵母。

     

    摘自《姑苏晚报》

    作者:李婷  姜敏/图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