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谈蟋蟀盆文化
  • 浏览量:2182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6.04
  •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文明全国,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

    玩蟋蟀的乐趣的确很多,“捉是一个乐趣,养是一个乐趣,斗蟋又是一个乐趣”。其中,尤其是观看蟋蟀格斗的激烈场面,实在是饶有趣味。两只小虫,虽为微物,似通人意,在瓶中拼搏,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后变勤务员为守,胜者昂首长鸣,败者落荒而逃,整个过程奇趣横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或许小小蟋蟀格斗起来,那种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将军战死在疆场,凛冽不屈壮志酬”的气概,以及重复着发出的“嘟、嘟”的凯旋之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玩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根本原因。

    许多行内专家却认为,玩养蟋蟀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蟋蟀文化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了,无论是捉虫、斗虫、听虫、还是养虫,玩养蟋蟀已红成为人们充实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绝佳方式。并且,玩养蟋蟀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这小小的“虫儿”身上,可以看到“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而玩养蟋蟀就不能缺少的、澄泥蟋蟀盆。澄泥蟋蟀盆出产于中国“金砖”之乡——江苏苏州陆慕御窑村。陆慕,旧称陆墓,地处苏州北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为皇宫烧制澄泥“金砖”而闻名于世。明代,余窑被朝廷封为“御窑”。当时已制作澄泥蟋蟀盆。明宣宗皇帝喜斗蟋蟀,澄泥蟋蟀盆也就成了贡品,为皇家专用蟋蟀盆,深得皇帝的喜爱。苏州陆慕澄泥蟋蟀盆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其地区土质细腻,很少杂质,碱性不大,烧出的蟋蟀盆光洁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乃是蟋蟀盆中之上品。

    陆墓(后改名慕)乡距苏州娄门外五里许,因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墓在此而得名。陆慕镇西侧有个御窑村,素以精制砖瓦闻名,所制砖瓦具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色。唐宋时因风行斗蟋蟀,陆慕镇御窑村也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其制作精选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出窑后还放在红茶水或河泥中浸泡,使泥盆吸足水分,故制成的蟋蟀盆透气、密闭性好。

    蟋蟀盆有南北差异,这不仅是南北气候差异的体现,更是南北文化差异的反映。南盆以精巧秀美见长,用泥多为苏泥,泥制裁紧密度较低但质地细润,成品敲之有“噗噗”声。北罐以厚重质朴见长,年份晚于南盆,其盆制作一气呵成,用泥采自北方,泥质紧密度较高,成品敲之有“当当”之音。

    早在南宋年间,陆慕多产的蟋蟀盆就作为贡品进入了皇家深宫。理宗时,揽相位15年的权奸贾似道喜斗蟋蟀,他在西湖葛岭半闲堂中所有精致的蟋蟀盆,都产于苏州陆慕。

    明宣德时,皇帝朱瞻基也是嗜此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京城一时斗、养蟋蟀成风,陆慕蟋蟀盆更是声名大噪。据《吴门表隐》载:“陆慕邹、莫二姓造,雕镂极工巧,明宣德时邹大秀、小秀姐妹创始。”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清宫中蟋蟀盆珍品,其中就有不少明宣德时的陆慕盆。但是,有关陆慕蟋蟀盆的史料,今日却见之甚少。大约那时视之为匠艺之事,不入流品。清末民初,陆慕的制盆名家有李秀芳、李栋敏、杨洪兴、王云樵等人,他们曾为梅兰芳、穆藕和、徐兰芷等一时名流及大户人家定购烧制过“藕”、“霜”字堂的蟋蟀盆,至今在沪、津、苏的古玩市场上珍如拱璧,已是难得一见的文物了。

    从明宣德起,陆慕出了不少制作南盆的名家,被业内称为江南盆师的摇篮。我出身在陆慕,29岁那年,放弃了稳定的事业,专事蟋蟀盆制作。多年来,我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创作了铜鼓盆、清水直口盆、七子莲心盆、竹节盆等许多花色品种。“出手必上乘”,稍有疵癍,即毁之不取 。因此我所制之盆做工讲究,造型美观,线条圆润,轮廓分明,色泽和润,包装丰盛。盆盖与盆身相合丝丝抿缝,十分贴合。手感细腻润滑,宛若处子肌肤,敲之隐隐有金玉之声。若于盆中贮以清水,不一会,外壁便已经湿润,可见其吸水透气性之佳,更兼在盆上刻以书画,精雕细刻,这就使得手制的蟋蟀盆成了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于国内外收藏界、艺玩界颇著声名,为名流所赏识。著名画家陈人力见后,爱不释手,欣然作画相赠。

    我的作品以古朴典雅秀气见长,给蟋蟀界名人大佬边文华、茅逢双等人做的清水直口养盆,均受到业界大家赞赏。蟋蟀盆是名副其实的雅玩,制盆要经选土、做细、晾干、浸泡、筛滤、沉淀、炼泥、制坯等上百道工序,才能制成一只。制作瓦盆,关键是澄泥。必须在秋冬季挖取村中某处地表7米下的粘土,经严冬腊月冰冻,使土质变松,至来年春二、三月,泥浆经细密至80目(一目孔仅3毫米大小)的过滤器逐一过滤。每百斤澄泥一般只可过滤出三十斤料土备用,最极品的料土往往只占取土的百分之五。筛滤后的细泥浆得放入大缸,历时一个月,使它自然沉淀。沉淀后的生土,在缸水中看上去像云似雾又如烟,可想而知,其质地多么细微。等泥如胶筋般粘韧才可制坯。制坯是细心活,要有极好的眼力,绝不可留有丝毫气泡。有时需借助高倍放大镜检查,将任何细小的气泡,用细针一一挑破,直到内壁真的如镜面般光滑为止。接着是粘底、刮盆、抛光、修造型、再上光,直到把盆坯内外打磨得光可鉴人。为使整只蟋蟀盆四平八稳,纹丝密封,从内壁到外围厚薄,周边凹凸圈到盆口、盆盖之间都要一丝不差,还得借助游标尺、千分尺、内径尺逐只检验,测定无误。盖印章款。盆坯细加工后要封存,等月余后自然阴干,然后再入窑焙烧,这样才不易爆裂或走样变形。烧制时窑温火候全凭行家经验随时掌握。出窑后的盆还要放入水里细加研磨,去除火气。最后才在盆上配以书画,装饰图案纹样,精雕细刻,使它成为一件古朴凝重,充满书卷韵味的实用工艺雅玩。诗曰:腻润园莹火鉴影,谁知御玩土泥身?千研百擂细澄出,火炼水磨精气臻。温玉缕冰添雅趣,秋窗促织逐霜晨。半闲堂上几曾见,绝艺吴中有几人?

    目前,陆慕镇蟋蟀盆手工制作甚少。而对制盆艺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人就更少。我将继续精益求精,为打造陆慕蟋蟀精品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工艺美术师 苏晓红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