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漳缎——让记忆迸发创造力
  • 浏览量:1091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5.18
  •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对于正在推进博物馆城建设的苏州而言,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提供的这个观点,应该是有相当启示的。

                                      

    把静态陈列变为鲜活记忆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

    博物馆陈列和保护的丰富遗产,是该地区人类创造力的记录,如何让这些曾经充满活力的技艺过程和实践结果,提供给今天的社会和公众,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意味着常常被人们视为“地标”的博物馆不仅仅在外观上拥有显著的特点,而是更进一步地能对当下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事实上,很多博物馆已经走在这样的实践之路上。与学校相比,博物馆就是一个非正式教育结构,以自己独有的藏品优势开展充满娱乐的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是非常有利的。苏州碑刻博物馆就在前不久邀请小学生走进碑廊,孩子们在碑刻技艺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习拓碑的每一步操作:折纸、上纸、刷纸、拍包上墨、揭开拓片。8个课时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们还将独立完成一件碑拓作品。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许是他们唯一一次与这项古老技艺的亲密接触,但是这样“玩儿似的学习”给予他们一个重要提醒:在课堂之外,还有很多学习方式等着他们去尝试去掌握。

    博物馆应该是一个美妙的社交空间。已经成为移民城市的苏州,新老苏州人的交流与融合,需要一些预设的空间。博物馆保存了大量当地的历史记忆,是外来者了解、认同"新家"的一个好去处;而本地居民的长者与后生们,也可以通过博物馆进行对话、联系。苏州博物馆的文博论坛就是一个为各类人群提供交流的平台,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和研究者受邀进行公益讲座,文博爱好者和普通游客同处一堂听取这些从历史深处浮出水面的闪光点,所谓文化传承应该就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之间。而且,以现代方式展示文化遗产,能让博物馆迅速驶入公众交流与互动的轨道,摆脱了以往古板守旧的形象。5月18日当天,苏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运行将启动,该项目基于腾讯微信公众平台,通过一定的数据逻辑和数据库实现在微信平台上的智能对话,微信机器人能够自动回答观众关于该馆的多方面信息,包括当前展览、活动、藏品等等,同时能够完成信息订阅服务。

     

    用现代科技延续古老记忆的活力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我市收藏、研究、复制各类丝绸织物的专业博物馆,近年来,丝博对宋锦和漳缎的复兴、推广,取得了积极进展。

    宋锦起源于宋代的苏州,是延续至今的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它以独到的丝织技艺和织物风格特征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第二届创博会上,精致素雅的宋锦“姑苏民居图”书画系列工艺品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展区全新亮相,受到了观众的青睐。这组由“粉墙黛瓦”、“姑苏民居”、“小桥人家”、“屋落瑞雪”四幅组合成的系列挂轴、双面转动插屏、靠垫等,完全改变了传统装裱功用的概念,表现了宋锦作为装饰艺术品呈现的创新思想及应用理念。“我们希望这种改变能够让苏州的这项世界级‘非遗’更好地融入今天的日常生活,并被更多的百姓认识、喜爱和应用。”丝博副馆长王晨表示。千百年来,宋锦的几何纹格局已成为一种标识,一种符号,要突破这一概念,需要创新的思想和实践。因此,丝博的研究人员选用了原创摄影作品《姑苏民居》为纹样题材,重点研究应用宋锦织造技术进行创新设计。而且,他们还根据每幅画面意境,配上了与之相呼应的古诗,再通过书法艺术演绎及宋锦织造工艺予以表现,使作品更加具有苏州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凸显了“记忆+创造”的文化理念。在织造工艺技术上,丝博的研究人员更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据介绍,生产宋锦所用的织机设备,除最古老的木质大花楼提花织机外,机械化的普通提花织机也是传统设备之一,它虽然比手工织造要快得多,但由于控制提花功能的纹针数和梭箱数的限制,使制织的宋锦花幅最大只有20厘米,而纬线常规所见只用三把梭子,这使宋锦织物在花纹创新及使用功能上受到一定局限。2012年与苏州丝绸博物馆有着合作的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用电子提花织机改造成符合宋锦织造工艺的装置试制成功,不仅生产效率极大提升,花幅可扩大至60厘米,为宋锦产品的功能开发、新产品研发,以及“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实现了一个质的跨越。也因此,宋锦“姑苏民居图”书画系列作品得以通过电子提花织机实现创新。

     

    曾经的奢侈品完全可以重返现代生活

    漳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丝绸产品之一,目前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丝博作为漳缎技艺的传承单位,一直对其努力实施保护和挖掘研究工作。漳缎是绒类织物的代表作,始于明末清初,属全真丝提花绒织物,在工艺技术上极为精湛,制作漳缎使用的提花绒织机,是我国古代花楼机中机械功能最为完善、机构最为合理、技术工艺最为成熟的一种,并一直传承至今,是地地道道的古代高科技产品。

    生产漳缎需由手工操作制织,尤其是起绒和划绒的工艺至今无法用机械代替。正是由于独特技艺和典雅的面料质地,漳缎在古代主要供贵族用作服饰面料和室内装饰。现代漳缎常被作为高档礼服、晚装的首选面料,或制成女性艺术手包、钱包、化妆包等,还较多地应用于高档靠垫、座垫及家居装饰配件等。

    但是由于织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现代人渐渐淡忘了漳缎的存在。不能让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仅仅成为博物馆里的记忆或摆设,丝博一方面将古老的漳缎织机恢复运转,向观众传递着历史记忆中的织造技艺; 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生产漳缎的合作者,按传统漳缎的工艺规格改造机械,特别是三种不同粗细的纬线投梭及手工起绒划绒的工艺技术的实施,既传承了漳缎技艺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开发新品和生产性消费的需求。

    在第二届创博会的展区中,丝博用最新设计的漳缎图案面料制作了数件男女服装和餐桌饰品,让已远离人们生活多年的高贵服饰又回到了现实。展会上就有几位老苏州无比惊喜地认出了漳缎,而更多的人们对其是又陌生又欢喜,一位设计师看到这么漂亮的漳缎唐装,爱不释手,当场试穿。漳缎由于质地紧密挺括、立体绒花饱满不倒伏的特点,显得特别富贵雅致,而必须手工操作不能完全用机械代替的工艺特点,使之成为价格不菲的高档真丝面料。“我们保护、开发宋锦和漳缎,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苏州丝绸的优秀,并在了解中应用和传承。”王晨表示。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