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苏州复原古代水利器具
  • 浏览量:1310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5.10
  •                              

    二千年前的“水排”,仅在《东观汉记》、《后汉书》等古文献上有简单记载,真实的水排到底是什么样?从春秋战国时期最简单的“桔槔”、单摇臂辘轳到200多年前发明的“消防救火车”……昨天,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首批复原制作的30件中国古代水利器械在位于郭巷街道的工厂内正式完工,并将送往中国水利博物馆,成为馆藏传统文化瑰宝展示的一部分。这些作品复原的年代跨度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为中国水利博物馆永久性保存。

     

    中国水利博物馆招标苏州企业拔得头筹

    治水在中国环境治理的史书中并不罕见。然而,随着历史发展,许多年代久远的水利器械已经渐渐消失,仅能在史书之中略见一二。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2011年,中国水利博物馆委托相关部门,就博物馆藏品展品制作面向全国“招标”。长期从事古代天文仪器、计时仪器及古董钟表的研究和复制的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则在众多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拿下了这一项目。

     

    古资料堆里挖出“宝”30件古代水利器械复原

    现年68岁的陈凯歌是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的领头羊。他自小与钟表结缘,早年在苏州手表总厂技术科供职近20年,对中国钟表,尤其对与“广钟”“宫廷钟”齐名的“苏钟”深有研究。

    1993年,陈凯歌领衔的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成立。该所主要从事古代天文仪器、计时仪器及古董钟表的研究和复制。研究所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当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青睐,为南京拟建的天文历史博物馆制作了十几台天文仪器,并由此打出了名声。其后,该所又为上海、陕西、北京、香港等多地的天文台和科技馆复制过上百件古代科技仪器模型。

    此次,受中国水利博物馆委托,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总共担纲了63件水利器具的制作。陈凯歌所里的科研人员梳理了大量的文献,对一些早已失传、仅在古文中简略记载的水利机械进行研究,尔后设计图纸,再由技工进行复原。

    半年多来,研究所已经制作完成数十种水利器具,如水排、桔槔、单摇臂辘轳等,都是两三千年前的早期简单工具。

     

    生动展示中国水利历史成永久性馆藏文物

    “水轮三事”是元代王祯创制的一种农事工具———利用一个打水轮旋转,水轮横轮上,中间有一齿轮与翻车配合,主轴拨片与水碓配合,端轴齿轮与石磨上齿轮啮合,三者同时转动,使石磨兼有磨面、砻稻、碾米三种功用。

    在郭巷街道的制作工厂里,许师傅跟几位工人正在反复测试着这台“庞然大物”。然而面对记者的惊讶,许师傅告诉记者,这已经是缩微版的了,真正的原型要有一间房那么大。许师傅说,仅仅这一件,他们就花了半年多时间。

    而另一件作品“水运浑象”的研制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负责人陈凯歌告诉记者,汉代张衡的“水运浑象”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水利机械钟。虽然历史上有多人做过研究,但未有定论。为了尽可能地还原“水运浑象”的真实面貌,今年3月,研究所联合中国水利博物馆,邀请了国家天文台、中国科技馆、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以及北京天文台等单位的专家,共同探讨。目前,该项目仍在研究之中。

    中国水利博物馆核心展区分为水利千秋、水中万象和龙施雨沛三大部分。水利千秋展区采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绎和多媒体特效应用等五位一体的模式。而作为场景复原和文物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担纲了63件古代水利器具的制作,而首批完成的30件作品,复原年代跨度比较长———最早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记者获悉,作品将于近期送往中国水利博物馆,将为中国水利博物馆永久性保存。

     

    作者:沈红娣 曾雅文 王建中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