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光福工艺传承自创民间产学研模式
- 浏览量:1281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4.17
一个镇工艺雕刻师不下万人,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而这却得益于光福民间自创的“产学研”模式。来自光福镇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光福全镇有近万人从事玉、核、木、佛四大类雕刻,产业产值超过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0%,农民人均纯收入20980元。传统工艺雕刻成为了光福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光福工艺雕刻技艺的传承机制和光福工艺雕刻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过个体(作坊)-集体(集体厂)-私营(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后,光福工艺雕刻行业实现了一收一放的效果,重要的是在收的过程中,工艺雕刻大师得以在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其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早期雕刻厂的“消失”,众多工艺雕刻的能工巧匠成为传承技艺的一颗颗火种,随着他们开厂办企,光福工艺雕刻技艺的传承在民间获得了最基础、最广泛的支持。这种立足于民间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让光福工艺雕刻技艺传承得到了稳固的保障。
名师出高徒,清末以核雕朝珠著称于世的殷根福本身也广收学徒,收徒须吟生、金子凤等人,连同殷荣生、殷雪芸等即为殷派第二代传人。其中须吟生雕的“罗汉头”被称为殷派(殷根福)十八罗汉雕刻开派以来十八罗汉头雕刻的一个里程碑。后须吟生收陈素英等人为徒,陈素英收柴丽萍等人。陈素英现为高级工艺师,核雕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苏东坡泛舟赤壁》、《游子归航》、《八仙过海》等多次获国家级大奖。殷派第三代传人、殷荣生徒———钟年福曾雕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像及“三打白骨精”核雕,神态逼真,惟妙惟肖,深受行家好评。钟年福后传技艺于钟火元等人,钟火元又传许忠英等,许忠英又广收门徒,如陆小琴等。许忠英,现为高级工艺师,核雕项目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从事核雕36年来,潜心钻研殷氏传统刻法,继承并发扬了殷氏“十八罗汉像”及“核舟”等橄榄核传统雕刻技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并有了独特的创新发展。其代表作《十八罗汉》、《核舟》、《三英战吕布》、《喜庆舟》 等核雕作品多次获国家、国际工艺美术奖项。陆小琴,核雕项目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光福核雕新秀。其代表作有《西方三圣》、《钟馗嫁妹》、《五龙观音》、《八宝观音》等。
光福工艺雕刻技艺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子承父业”、“徒从师授”、“厂间教培”,三者相辅相成、相融相济。特别是“厂间教培”,以众多的工艺厂为基地,定向培养相关的工艺雕刻人才,光福近代的工艺雕刻人才大多是从光福早期玉器厂、雕刻厂、工艺品厂等集体厂走出来,或办企业,或开作坊,并广收门徒。如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建海、周雪英、钟锦德、宋卫东等,均是雕刻厂出身,目前都拥有自己的红木雕刻厂和展示馆,在雕刻厂内实行细化的分工协作,聘有专门的工艺师傅在旁指导、教授,工厂内的从业人员既是工厂职工,也是徒弟。每个“厂”具有了孵化器的功能,成为新一代工艺雕刻大师成长的摇篮,光福工艺雕刻人才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壮大。据初步统计,从事工艺雕刻行业人员不下万人,占到全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全镇各级工艺美术师14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高级工艺美术师11人,工艺美术师32人,他们中间既有大师名人,又有后起之秀,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雕刻艺人梯次配备、新人辈出的局面。
摘自《姑苏晚报》
作者:沈红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