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手工艺传承遭遇市场困境
- 浏览量:1314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4.10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有很多。但是,青黄不接成了几乎每一个非遗都无法回避的命题。当老一代传人渐渐远去,新的传承人在哪里?在这个市场化、习惯用经济说话的社会语境下,谁会愿意老老实实坐下来当上N年不知未来的学徒呢?
常熟花边 手工的全是库存了
上了点年纪的苏州人都听说过常熟花边,说英文名“蕾丝”估计每个人都会恍然大悟。这是一种以雕绣工艺为主要技法的针绣花边。因产于江苏常熟而得名。19世纪末,雕绣花边由欧洲传入中国沿海一带。20世纪初,上海和无锡相继生产雕绣花边。1917年,常熟县浒浦农妇季根仙向上海天主教堂的修女学习花边技艺,并传授给家乡妇女进行生产,遂形成独具特色的常熟花边。1982年,从事常熟花边生产的已达15万人。原料除传统的棉布外,还增加了棉麻交织纤维和合成纤维织物以及麻布等。品种除台布外,还增加了被套、床罩、窗帘、围裙、钢琴罩、手帕、沙发套、门帘等,共约260个品种,2300多个花色。
这些喧嚣的往事,现在早已是过眼云烟。现如今,“常熟绣娘”不到300人,花边艺术传承停留在单纯靠民间艺人手手相传、靠老年爱好者捧场的生存状态。常熟花边厂的厂门虽在,但是也已是一派破落的样子。花边厂的夏姓负责人,显得很低调。她说,现在的花边主要走出口的路子,很多都是机器的了,手工的产品基本只是库存。造成这种窘境的,是后继无人。因为常熟花边的主要工艺是手捏雕绣。制作时左手捏绣片,右手穿针引线,不用绷架。先在底布上印上绣花图案,然后根据图案轮廓用扣针将轮廓线绣满; 也可在图案上先垫粗线再做扣针,使线迹凸起。绣片绣满后,用小剪刀将需要镂空处的底布剪去,形成立体镂空效果。为了使绣品更富于变化,还可以把雕绣与包针、切针、游针、打子针、影绣等60多种针法相互结合,交错运用。绣制完成后,经过漂洗、压平、修边、整烫等工序制成成品。这样复杂的做法,对于眼力的要求无疑是相当高的。目前的几个传承人都已是老人,大一点规模的花边早已无力制作,也就是绣个手帕之类的小东西还算勉强应付。
传承人是很难找的。因为一个纯手工的花边,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价格上却毫无优势。“我这个花边,主要是做一些家里的小装饰,或者是台布。你说一块台布,我能要你多少钱?”身为常熟花边最后的经营者,夏女士自己也很苦闷。一块台布,再手工精良,要上三五百也就顶天了,可是这些钱又怎么能够运作呢?以前的花边都是由农村的妇女来做些手工活贴补家用的,现在这样的价钱,大家花时间干什么做不出来?当然,也就没人愿意做。
另一层难处,在于仿制。机器的花边和手工的花边,其中细微的区别不是内行很难看出来,这样的话,你用手工做,人家用机器仿,很快你就被打败了。所以,目前的常熟花边几乎不走内销的路子。靠着国外的订单———一些欧洲国家的大家族传统,需要手工的花边工艺———维持基本的生存。
苏作红木,没人愿意当学徒啊
红木家具的生意,这几年是很好做的。随着原材料越来越珍贵,好的红木家具被卖出天价的也时常见报。
苏作,当然是红木家具中非常耀眼的一环。但是,这样红火的市场,传承人依然是个问题。
赵建国是苏作红木家具商会的会长。对于这个行当,赵建国是很有感情的。这几年,福建一带的红木家具生意异军突起,赵建国相当羡慕。但是,他对于苏作,却有自己的坚持。“苏作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对每一项工艺都很讲究。我们一般都是出精品为主,不像人家是营销。”赵建国说,这点老传统当然是苏作的优点,但是却限制了苏作的发展。
因为,每一个工,都是一门学问。木工有木工的手艺,漆工有漆工的传统,雕工有雕工的坚持。这所有的精雕细作加起来,才是苏作。但现在,每一个工都缺少传承。
精品家具是计件的,每一个师傅都会拿到自己的一笔钱。如果要传承,当然要安排师傅带徒弟。可是,徒弟的工资,怎么来呢?从师傅的钱里分?师傅不愿意带徒弟。让徒弟免费干活?谁也不愿当学徒。最后,厂里决定贴补一点。第一年负担全部,第二年一半,以此类推,几年后再从师傅的钱里扣。可是,师傅也不傻,到了厂里不负担的时候,一摆手,不要徒弟了。
“难啊!而且这种手工不是简简单单看看就好的,得用心学,师傅也得用心教。可是,现在有几个人能耐住寂寞,用心学呢?”赵建国说,有看家绝活的师傅,也没几个愿意倾囊教授,毕竟这是赚钱的绝活啊。于是,厂里再换方式,让师傅带自己家的人。表面上问题是没有了,师傅带着自己的儿子,什么矛盾都没有。可是,厂里更担心的是,那些年轻人能不能静心学下去。“我看着就头疼,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人根本就是靠着老头子拿一份工资。”赵建国说,倒不是厂里小气一份工资,关键是能不能把手艺学上手,这才是关键。
后继无人,是一个共同的难题
这样的传承困难,在很多行业都存在。与木屑为伍的箍桶匠、以剪刀为伴的剪纸艺人、以竹篾为“营”的茶灯制作者等传统手工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艺的变迁,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也是许多人儿时温馨的记忆,但如今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顾老先生是做秤的,这个行当他干了一辈子了。这些年里,他收过几名徒弟,也尝试着用心去带徒弟,但是,这些徒弟或因这门手艺不好挣钱,或因嫌辛苦,纷纷转行离他而去。一些传统手工艺因为工艺复杂,学习时间久等原因,不被年轻人所喜爱。学会一门传统手工艺,需要日积月累地磨练,还要在师傅的引导下不断摸索经验和方法,这期间要耐得住寂寞。一些年轻人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没耐得住寂寞,在途中纷纷转行,从而去寻求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效益的行当。传统手工艺家传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少。手工艺收入不高,一些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老行当,最重要的是,一些手工艺人也不希望孩子像他们一样靠手艺吃饭,因此,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与日俱增。
市场前景也是衡量一个行业能否兴盛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秤已经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电子秤早已普及。“一天也就卖几杆秤了,有的还是因为传统婚嫁的需要。”顾老先生说,十多年前,很多顾客前来定制,忙都忙不过来,现在,很多时候做出来的成品卖不出去,只能堆放在那里,偶尔有几个顾客来光顾。
面对发展与传承的困境,缘何一些传统手工艺人还在坚守?一部分人因为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激情,将它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下去,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迫于生计,对自己的手艺已没有了感情,变得有些麻木。而更大量的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一群手工艺人,他们又想保护、发展好自己的技艺,又想赚到钱、谋求更大发展。他们面对发展与传承之间的矛盾进退两难。
此外,对传统手工艺人这个群体缺少关注和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也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遭遇困境的原因。
培训传承 要吹响保护的号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一些手工艺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则需要去保护,不让它们失传。
传承传统手工艺,应从青少年抓起,组织民间手工艺人进学校、社区开展培训,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同时,以相关博物馆、讲座活动为载体,并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里举办展览和现场传习活动,促进人们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也是做好教育传承的重要举措。最近,常熟市中学将当地的花边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超出了学校和老师的预料。
谢燕月是常熟人,她大学毕业设计作品就是“常熟花边”,特殊的感情让她对“常熟花边”的现状感到担忧,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她把“常熟花边”引入了课堂,给学生讲“常熟花边”的历史、曾经的辉煌,给他们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台布、圆盘垫、服装等“常熟花边”精美的制品,还手把手地教学生们简单的“常熟花边”针法,让年轻一代了解“常熟花边”。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常熟花边”工艺传承者、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陆皓东对谢燕月的做法非常赞同。他认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好,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受到艺术熏陶,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传统文化争取到更多的爱好者。除了青年的未来影响力外,还有哪些现实基础呢?谢燕月提出了2点理由:一是教师。他们本身就有一部分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或研究者,可以视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间接继承者和兼职传承者。二是学生。中小学生对家乡的艺术有着很强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积累,主观能动性较强。谢燕月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是没兴趣,而是缺少接触的途径。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发出感慨—————原来花边艺术这么精致。
谢燕月认为,培养一两个大师的意义远远比不上培养一批有水平、有素养的爱好者,有了一批成熟的、有欣赏能力的爱好者,才能推出艺术大师。因此,除了引进课堂,常熟市中学还设想安排学生与民间艺人交流,成立花边兴趣小组。“先引学生来看热闹,才能再教学生看门道。”谢燕月表示,非物质文化都是源自百姓日常生活,在传承的过程中让其“接地气”,学生们学起来就不那么难了。
传统常熟花边大多数是大件,耗时长,不适合学生学习制作。谢燕月就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实用的小物品作为教具,并让学生们思考还可以把常熟花边做成哪些实用品?当学生们看到老师用“常熟花边”传统制作工艺做的书签、手机袋、小包、手帕、靠垫时,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尤其是女同学更是对“常熟花边”充满了求学欲望。目前,常熟市中学在花边艺术进学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谢燕月表示,这种模式推广起来最关键的是要突破师资这道“坎”。此前教育部推广京剧进中小学,就因为师资缺乏最终效果不佳。
传统工艺,何以如此青黄不接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是当之无愧的国粹。如今,传统工艺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而且成了各种博览会争相“邀请”的高级礼品和高档奢侈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许多年事已高的传统工艺大师都痛感于人才断档,后继乏人,这无疑是制约传统工艺发展的一大因素。
顾建国谈到传统工艺目前面临的问题时说:“现在传统工艺的接班人十分难寻。目前有许多传统工艺的‘大师工作室’,都需要更多的学生。以前传统工艺在几千人的大厂制作,但现在都是由‘大师工作室’ 里面的几十个人精工细作。堆锦等许多传统工艺,可能学上三四年也只能是学到了其中的一些皮毛,培养一个大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师徒传承的这条路步履艰难,要学习一种工艺,聪明的人要学10年,要耐得住寂寞,这段寂寞时间也没有人能给予补偿。这对师徒来说都是考验。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从经济和时间成本上,都很难熬过这个‘苦行僧’修行的过程。”
当前,民间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亟待确立可行的方案和举措。
保护传承,背后的意义很重大
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地域、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动力。
第一,传统手工艺资源流失,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由于保护和发展不足,造成手工艺资源流失,不仅会使手工艺本身包含的民俗、审美等文化凝聚力被消解和替代,甚至可能使本土的文化沦为其它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导致传统文化样式的“空心化”,从而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所以,问题不在于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文化元素经美国影视再创作赚取了多少票房,而是经过其创意和传播,原本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已经被置换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因此,除了对传统手工艺涉及的制作工艺、流程、配方等符合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技术信息应实施保密措施进行保护,更关键的是要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和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推广。
其次,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影响手工艺的“原真性”及地域权益、手工艺从业人员的群体权益。从地域、团体权益的层面看,手工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传统工艺、人文风俗有紧密联系,缺乏由工艺质量体系监管、地理标志认证等组成的品牌建设和保护,导致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会破坏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真实性,损害相关地域手工艺生产者、手工艺团体的品牌权益,制约手工艺的发展。我国手工艺品牌意识极为薄弱,早在2009年,传统手工艺入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项目已达8600余项,但到2011年,传统手工艺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仅有13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仅有31项。
此外,以农户为主的手工艺生产者,主要处于产业链末端,贴牌代工现象普遍,个体经济权益保护未能有效实施。传统手工艺持有者往往是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的群体,传统知识利用者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我国当前手工艺生产也存在这一问题,由于贴牌代工等原因,手工艺农户获利微薄。
自主创新,或许可以走出条路
民间手工艺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如何通过实施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并重,解决市场不对等的交易现状,是整个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具有“难开发、易复制”特点的手工艺产业而言,需用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确认和保护文化产品组织者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要加强针对手工艺特定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提高针对农村文化产业体系的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同时,完善政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法律援助,注意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托管平台。还应采取积极措施破除行业垄断,减少创意、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开放手工创意产品发行传播渠道。
其次,还要加快国家级手工艺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制定,实施产权保护和产权贸易。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民间手工艺促进发展组织。可以考虑由行政主管部门与专业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农村自组织以及各种市场组织一起成立专门机构,共同承担管理民间手工艺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推动民间手工艺高效、健康发展。其中,特别要加强“农村手工艺产业合作社”等基层协作组织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民间手工艺资源丰富,建立一套以政府扶持和指导、能代表和维护特定民间手工艺群体利益的团体、协会或其他各种管理机构网络体系,作为民间手工艺权利主体是可行的选择。
摘自《城市商报》
作者: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