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传统织造术濒临失传
- 浏览量:1800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4.04
“假如再不实施抢救性保护,四经绞罗这项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古老丝织技艺就要失传了。”苏州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商大民说到,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申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提上议事日程。
罗是我国古老的丝织品种。在现今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发掘到的碳化纺织物残片就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的罗纹织物,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四经绞罗,是古代丝织品中的巅峰之作,其技艺主要分布在苏杭一带。由于四经绞罗的织造技艺复杂,织造效率低下,在元末明初逐渐失传。清末民初以来,在现代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四经绞罗织造工艺更是逐渐湮没。以其中最高档的四经绞织金妆花罗为例,现在仅在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少量传世品。
四经绞罗的生产制作,工序达20多道,如挑花、结本、引线、穿综、穿筘、上机织造等,全部需要手工制作。四经绞罗分有“素罗”和“花罗”之分,其中用四经绞和二经绞交替起花的“花罗”,制作难度最高。长期以来,四经绞罗的复制恢复,成为纺织研究者难解的心结。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丁怀进介绍说,1986年,苏州丝绸博物馆参考大量典籍记载,几经研究,试图恢复四经绞罗织造,最终仅成功恢复了“素罗”。上世纪90年代,为日本和服加工缂丝腰带的斜塘南施村村民周家明,经过多年摸索,成功恢复了四经绞罗花罗织造技艺,并使罗织物提花精密度趋于稳定。
1995年,周家明开办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家明缂丝厂,主要从事四经绞罗的开发生产。“历史上,园区唯亭、斜塘一带一直是苏州丝织业的主要产区。最鼎盛时,几乎是家家有织机,户户搞丝绸。”周家明说。“但是,各种纺织材料的问世和铁机生产的出现,使手工丝织失去原有优势。”周家明坦言,现在日本订单已相当少,再加上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濒临倒闭。最令他痛心的是,目前,除自己之外,仅一位56岁的老工人掌握四经绞罗织造技艺,而年轻人根本不愿学。“在丝绸织造业几乎已被现代机械化生产大军覆盖的现在,有人克服种种困难,仍坚守传统纯手工织造工艺四经绞罗,实在难能可贵。”商大民说。
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的现状引起市有关部门关注。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周向群说,苏州经济的发展与丝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像四经绞罗这样传统的纯手工产品,更具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我们要想方设法研究和保护这门传统技艺,目的是为了继承与创新丝绸文化,最终将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新兴生产力。”她说。
摘自《苏州日报》
作者:陈秀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