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10年培养百位缝制传承人
- 浏览量:1223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4.01
“一衣”传承数千年
包头、肚兜、大襟拼接衫、拼裆裤、襡裙、束腰、卷膀、绣花鞋……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吴地传承数千年,主要特点是显、俏、巧,拼接、滚边、纽绊、带饰和绣花等工艺的巧妙应用堪称一绝。
文化遗产的窘境
近年来,穿着这一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精通全套服饰制作技艺的人员则更为少见。
当地已组建的制作传承队伍共20多人,但大多只会缝制,不会裁剪,精通全套服饰制作技艺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且年龄大都在70岁以上。
原汁原味的拯救
到2022年,培养出100名缝制传承人、60支表演团队。
筹建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的苏州澄湖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再现甪直水乡农妇从事农耕的场景,力争经3至5年建设,使之成为再现传统农耕、展现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
“青莲衫子藕荷裳”,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承数千年,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却面临着后继乏人、日渐衰微的困境。为发掘、抢救、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近日,吴中区甪直镇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保护规划》,探索“活态保护”新模式,并计划到2022年培养出百位水乡妇女服饰缝制传承人。
近年来,穿着这一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精通全套服饰制作技艺的人员则更为少见。究其原因,这一服饰是水乡妇女针对劳作特点逐步改善形成的,如大襟拼接衫就是为了修补劳作时最易磨损的肩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让衣服更耐穿。如今随着从事传统农耕的人群日益减少,对这一服饰的需求逐渐减弱,服饰功能逐渐由农民的劳动服装向舞台展演服饰转移。制作方面,当地已组建的传承队伍共有20多人,但大多只会缝制,不会裁剪,精通全套服饰制作技艺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且年龄大都在70岁以上。一位老裁缝给记者算了笔账:水乡服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工时较长,整套水乡妇女服饰的人工费按2012年市场价位在1000元以上,当年妇女们可利用农闲,不计时、不记工精缝细绣,现在一般人不愿制作。如今表演队穿着的水乡服饰一般为手工裁剪、机器缝制而成,纯手工的十分少见。
据甪直镇文体中心主任周民森介绍,此次制定的规划时间从2013年延续至2022年,将分两个阶段实施。规划最大的亮点是探索“活态保护”新模式,即筹建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的苏州澄湖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内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生态保护基地将重现原汁原味的甪直水乡农妇从事农耕的场景,力争经过3至5年的建设,使之成为再现传统农耕、展现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
传承队伍建设方面,当地将在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开展授课活动,一月一课,学习裁剪、扎鞋底、绣花、盘发等技艺,培养出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热心于传承工作的传承队伍,到2022年,培养出100名缝制传承人、60支表演团队,做到村村有传承人、村村有展演队伍。
摘自《苏州日报》
作者:胡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