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陆涵生徒弟丁亚成的回忆(二)——留世竹韵
  • 浏览量:1798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3.01.06
  • 继《为了忘却的纪念》

    作者:丁亚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幸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老先生,他是一位知识渊博、雕刻技艺精湛的艺术大家。我曾试探地问过他,“像我这样的年纪,还能不能学雕刻艺术。”他笑着对我说,“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您肯学,我就愿意教。”就这样,我跟着陆老学起木雕技术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一度达到痴迷的程度。现在想来,这中间着实有些宿命的味道。

    记得有一天,陆老拿出他珍藏多年的黄杨木,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影,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世不过几十年,应该留点精神在世上!”他要我把这段黄杨木,雕刻成竹根几。带着担心,疑惑这是否是陆老检验我雕刻技艺的考试。毕竟我已学了很久了。

    陆老对我雕这件竹根几十分重视。他特地为作品做了精心的造型设计,画了简图。在黄杨木上,用毛笔实地勾划了盘根错节的竹根形态。而且亲自动手,雕琢出“示范”的竹节、竹牙、竹块,给我仿效,指点我具体的雕竹技法,用什么工具雕竹节的纹路,用什么锉刀巧造竹根的形态,用多少雕刀力度显现竹根的凹凸等。总之是循循善诱、一着不落。大师的用心良苦,至今仍令人感叹!

                       

    每次雕刻时,陆老还不时给我讲述历史上的文人雅士爱竹、写竹、画竹、品竹的故事,朗诵文人雅士的歌赋诗词,屡屡这时,空灵间就会有清新之气迎面而来,脑海中蔓延开层层翠绿。阳光被竹过滤地沁凉,或作几丝雨落静谧氤氲在心。他调侃似地对我说,“不少人偏爱斑驳的树根,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拾起这被冷落的竹根吧!”在陆老的悉心教诲下,我花了近一年的业余时间潜心雕琢,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这件高30厘米、直径15厘米的竹根几,形态自然、主次分明、线条流畅、上下贯通、气势飘逸,是我和陆老合作共同完成的一件佳作,更是一分诗意的心意。

    作品完成后,陆老特地请磨漆工艺姣好的老师傅姚涂达为这件作品磨漆,使这件作品更趋完美,光泽更莹润动人,我也请人做了锦盒珍藏。为了这件作品的起名,我俩翻阅了好多资料,细细琢磨、推敲,最后,陆老以郑板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来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的诗意,取名“龙孙绕凤”。我特地请著名书法家钟天铎先生,抄录了板桥诗,贴在锦盒的扉页上。现在想来,这件作品更是一份精神,一份难以再觅的记忆,我如数家珍地保存至今。

                       

    最近,由濮安国主编,单存徳撰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系列丛书出版,揭示了陆涵生大师一生传统技艺的真谛。书中陆老的音容笑貌和蔼可亲;工作姿态孜孜不倦;传世之作秀丽飘逸。为陆老的“留点精神在世上”的真品玉言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拜读这本书的同时,细细端详这件陆老和我合作完成的“龙孙绕凤”竹根几,品味板桥诗的意韵,刹那间如沐清风朗月,对陆老的“留点精神在世上”的教诲有了更深的理解。作品色泽洇涸,挺拔秀长,宛然地藏着竹的浮苍;古劲的苍根与新生的细枝缱绻缠绵,贞劲曛然,偶然飘出几笔冰清玉润;其斑驳而微翘的竹梢更显凝重,几根苍劲而富有韵律的竹根,远望,透着缕缕仙风道骨的淑然,隐隐流动着千年光阴里的勃勃生机。现在看来,陆老要我雕竹根几,作为留世之物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留世竹的精神,竹的挺拔无瑕、俊秀高洁、刚直不阿、盘根错节、傲然正气的品质和风格。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人生的意境。

                       

    陆老一生从事雕刻事业七十余年,由他设计和创作雕刻的艺术品无数,但没有一件是自己拥有的,他把整个生命献给了艺术,留给自己的只是简单而清朴的人生。陆涵生大师拥有着璀璨炫目的辉煌和荣耀,但从未置其于心,恰在淡淡的安静中度过一生,默默地做着自己——正如竹林,在光阴中淡褪浮夸的亮色,不艳羡雕栏玉砌的华丽,沐浴清新,在红尘滚滚中,坐看风过雨落,拈音而笑。不仅在世上留下珍贵的木雕作品,而且给人们留下更多的精神和片羽哲思。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