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 《钱袋弥勒》玉雕
  • 玉雕作品

  • 陆涵生徒弟丁亚成的回忆(一)——为了忘却的纪念
  • 浏览量:1585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11.15
  •                    

    作者:丁亚成

    这是一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未完工的雕刻清玩,也是跨越三十年我与他的合作作品。上面是陆老雕刻的黄杨花生胚件,下面是我近年为它精心配制的红木底座。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阴霾而又冷冽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熨帖而微涩的气息。我利用还未上班的时间,去探望陆老先生,向他乞讨雕刻技艺。这时,他撑起拐杖,拖着他那残疾的双腿,步履艰难地走到雕刻桌旁,从抽屉里拿着他那件没有完工的黄杨花生胚件,对我说,“我年老了,眼也花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你拿去帮我完成这雕件吧!”我望着陆老清癯的面庞,淡淡的伤感哽咽在心头,凝噎无语。

    风,无情地晃动着窗外的枝叶,飒飒低喃……

    回到家里,托在手心细赏。这件作品已初露端貌。刀痕历历间,十粒花生的冰姿错落有致,造型奇特淋润,上面既有锯圆、凿方的痕迹,又有用毛笔勾划的设计的艺图。宛若冰丝般娇细的痕迹间,反映着他雕刻的精巧,真是一刀一世界,刀刀见功夫。凸显陆老雕凿功底之炉火纯青。

    陆老一生雕刻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作品有的为世人所珍藏,有的存放在博物馆,供人们欣赏,如繁星般的点点晶莹,永恒地烁动在艺术的苍穹。而这件没有完工的作品,为世上所稀有,我绝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去破坏原作。继而萌发了保存这件作品的想法。在征得陆老的同意后,我如获家珍地保存了下来。

    百合花此开彼落间,岁月如过隙白驹,三十几年匆匆流过。我也已到了“古稀之年”了,离“封刀”也为期不远了,应该完成陆老的宿愿。于是,我利用他遗留下来而由我麾存的刀具,为这件作品配制了红木底座,这是一次穿越几十年的又一次合作,不失为收藏界的佳话。熟悉的木香清清而来,刹那间,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清晨。在雕刻的时候,陆老的音容笑貌,依依往事浮现在脑际。他的淳淳教导响彻在耳边。他有一句名言:“一生尔爱好是天然,天然就是宝”。他的每一个雕件,造型自然。皱、瘦、漏、透,疏密相间,形成他的“美人腰”“美人束”等绝妙的“陆氏风格”。自然是一件工艺品最迷人的灵魂。他教导我要“磨刀不误砍柴工”“三分技术,七分工具,学会自制工具,才能雕出绝妙的作品来”。他说,“人做生活”“生活教人”要学会“方圆六角一把抓”,把握住“偶然”天成的际遇。他见我经常刻刀伤手,便勉励我“一个成功的雕者,要敢于‘挨千刀’,不怕荼苦,不怕泣血。”正是陆老“手把手”的教,循循善诱的开导,才使我的雕技有所进步,成为生活中添缀的无限佳趣。看着眼前的清玩,我记忆翩然,在那穿越亘古的遐幽间,令人思绪游离。三十年,它依旧这样美丽地存在,只感叹物是人非,风过檐铃的珠落芭蕉间,屋前的桂已飘香了三十次。
    岁月,让有些人心魂离去,冥冥间,命运却让他们以另一种躯壳延续生命的句点,成为永久的纪念。
    我坦然了,可以告慰陆老的在天之灵了。

    幻想在秋晴的透明中,落花飘飞间,泥土悄悄地孕育了芬芳的生命,呼吸着晨昏,在星辰寥落,月望月朔间,向自然回报一片盎然的生机。

    ……

    未完待续

友情链接        
   
                   
  
     

首页  |  非遗名录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代表人物  |  分类技艺  |  专题专栏  |  研究交流  |  工艺分类  |  工艺推荐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苏州民艺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ICP备140510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582号   本站关键词:苏州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