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故宫漆纱窗在苏成功复原
- 浏览量:1089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8.16
故宫,这座600年前由苏州“香山帮”匠人修建的皇家宫殿,再次与苏州艺人结缘。被称为乾隆花园的故宫宁寿宫修缮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乾隆花园中最为精致的一处殿堂———符望阁的漆纱窗,由苏州漆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林怡等苏州三位工艺师联手成功试制复原。今天,故宫博物院派出的专家小组将抵苏取经。
据介绍,乾隆花园修建于1770年,是乾隆帝为自己修建的养老场所,园分5个部分,著名的建筑有古华轩、楔赏亭、旭辉亭、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倦勤斋等。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故宫以后,此处一直作为杂物仓库,破朽至今。2006年3月,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The World Monuments Fund)一起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修复,这一保护修复工程预计历时10年,耗资1500万美元。“乾隆花园的修缮保护,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恢复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制作技艺。”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专家苑洪琪介绍说,符望阁是乾隆花园中最为精美的一处建筑,但该工程启动三年多来,作为内部装修重要一环的漆纱窗究竟是由什么材料和工艺做成,中外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始终未能找到满意答案。经美国专家多次试验分析,得知漆纱窗是以丝织物为底,着以有机介质,并贴金帛,再于窗的四角贴上绘画作品制作而成。历经三年多的探索,故宫漆纱窗之谜仍未解开。
今年年初,经由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秘书长沙佩智介绍,乾隆花园项目组的专家带着故宫漆纱窗的样本找到了苏州漆艺大师林怡。“外国专家说的有机介质,其实就是中国的大漆。”熟稔漆艺的林怡介绍说,大漆本身可作粘着剂使用,并有防火、防潮、透气的作用,涂在丝织物上并贴以金帛和绘画,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实用的漆纱窗。
在林怡的指引介绍下,专家小组又找到了已熟练掌握十余种制“罗”技艺的苏州工艺师李海龙。“罗”由真丝织成,因绞丝编织而留出方孔,透气性强,宜作服装及纱窗等建筑物饰品。经美国专家鉴定分析,制作故宫漆纱窗的“丝织物”正是中国传统丝织物———绫罗绸缎中的“罗”。而漆纱窗四角的贴画技艺正是苏州灯彩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汪筱文擅长的。经过反复试验,三位苏州工艺师联手制作的样品赢得了严谨的外国专家组的认可。
据悉,故宫博物院派出的工作组将于今天抵苏商讨具体签约事宜。
工艺档案
“罗”是什么东东
罗的织造工艺复杂,一般的布,经纬穿插即可织就;而罗,首先是选用真丝,其次是在经纬穿插的同时,经线之间又要丝丝相绞。因此,罗不仅质地纤薄轻透,又因绞丝编织而留出方孔,吸汗透气,非常适宜夏天穿着。在古代,罗是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一度成为富贵的代名词。在马王堆汉墓中即出土有精美花罗,两宋时期镇江设“织罗务”,专为宫廷输送高档纱罗,元代还出现了“金纱罗”等名贵极品。
清末民初,罗的织造技艺渐渐湮于民间,沉默不闻。在后来太平繁盛的几十年里,吴绫宋锦名播天下,苏州缎更是名噪一时,而“罗”,仍是苏州“绫罗绸缎”丝织业中“三缺一”的一席。经过近20年的研究,苏州光福工艺美术师李海龙已掌握十余种制“罗”技艺。
幕后故事
二百多年前故宫漆纱窗制作密技
这样被“破译”
日前,在央视9套播出的纪录片《皇帝的秘密花园》,记录了故宫博物院和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The World Monuments Fund)所赞助的国际团队,成功修缮故宫“乾隆花园”倦勤斋内饰的全过程,再现了修复工作如何恢复失传已久的金彩绒织锦、双面绣夹纱和桑皮纸等制作工艺。而在“乾隆花园”符望阁的内饰修缮过程中,一项200多年前用于皇庭内院却久已失传了的漆纱窗制作技艺,在苏州三位工艺师手上成功复活。
国外专家小组三年未揭开纱窗材质
“乾隆花园”位于故宫的东北隅,是一处故宫内鲜为人知的秘密所在。“乾隆花园”修建时采用了当时最上等的材料和最出色的艺人,可以说是中国室内装饰登峰造极时期的代表。整个园林小巧精致、优美华贵,但是由于破损严重,多年来花园都没有对外开放过。
从1776年落成,至2006年中美合作对其进行整体修缮,这座占地面积只占故宫百分之一的“乾隆花园”,在其颇具传奇色彩的命途中迎来的第二春。“修缮‘乾隆花园’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不仅要对建筑本体进行修缮保护,更重要的是要恢复每一个环节的制作工艺。”宫庭内饰研究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宫廷造办处副主任苑洪琪介绍说,当时的许多制作技艺已经或正面临失传,这给修缮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符望阁的漆纱窗制作技艺便是一项让专家小组苦寻三年而不得的密技,甚至什么是漆纱仍不得而知。
苑洪琪与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沙佩智于今年年初的一次谈话给整个事件带来了转机,当谈到漆纱时,沙佩智想到了苏州漆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林怡。“他们找到我时,我正在做屏风给女儿当嫁妆,用的是麻、大漆和铜帛,与故宫漆纱窗有相似处。”林怡说,就在苑洪琪与沙佩智谈话的当晚,她接到了沙佩智的电话,而第三天,苑洪琪便带着实物样本来到苏州。当苑洪琪看到林怡给女儿做的屏风时,脱口而出:“就是它!材料语言是对的。”
牵线确认纱窗丝织物原是“罗”
费时三年,终于找到了与故宫漆纱窗相似的工艺实样,苑洪琪欣喜万分,但此时林怡和该项目专家组的其他成员却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们都以为打底的织物是麻,因为从材质上讲,麻比丝更牢固些。”林怡说,她做出来的“漆麻”与故宫“漆纱”样本的精细度相比还相差很远,为了寻找更为精细的原料,她一次一次给供货商打电话,当一位麻料供应商见到故宫样本后,告诉林怡故宫漆纱的织物应是丝。不谙丝织物材料的林怡方才恍然大悟。
但丝织物品类繁多,这种漆纱到底是何种丝织物?
在对林怡的一次采访中,放大镜下故宫漆纱样本经纬丝丝相绞的奇特结构深深印在了本报记者姚永强的脑海里。今年4月初,在光福镇制“罗”工艺师李海龙的家中采访时,姚永强再次见到了显微镜下李海龙制造的“罗”的照片,丝丝相绞的结构让敏感的他欣喜万分。“找到了!”在接到姚永强电话的第二天,林怡便带着样本驱车赶到光福镇,经过仔细对比,故宫漆纱的丝织物正是李海龙研制出的“罗”。据李海龙介绍,故宫漆纱所用的“罗”称为“汉罗”,是制“罗”技艺中最为古老的一种,目前,这项技艺已被他成功复原。
随后,今年4月27日,美国专家给出的鉴定报告称,故宫漆纱打底为丝织物。这与苏州提供的信息一致。
三位苏州工艺师救活故宫漆纱技艺
林怡按照故宫实物成功复制的漆纱窗样品
正在绘制灯笼的汪筱文
正在织罗的李海龙
因为一片漆纱,两位本在各自领域互不相干的工艺师走到了一起,林怡与李海龙一见如故。林怡带回李海龙提供的一片“罗”,刷漆、贴金,制成样本送至故宫专家小组手中,被一致认可通过。“我们本想用相似物品代替漆纱的,但基金会坚持寻找原工艺,这也是对我们修缮工作的一种激励。”苑洪琪对记者说,对于古代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不仅要保护物体本身,更要发掘保护其制作技艺,寻找保护传承技艺的人。
在林怡的引介下,故宫漆纱窗四个角处的贴画工艺也在苏州找到了。“清乾隆时期,苏州工艺最为发达,北京许多工艺品都是由苏州进贡的,应该在苏州都能找到源头。”林怡说,她在与苑洪琪的交谈中得知,故宫漆纱窗的贴画工艺与古代灯笼的制作技艺相同,于是就想到了我们苏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灯彩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三位工艺师联手,完美再现了200多年前用于乾隆皇帝秘密花园的漆纱窗。
接手这档活至今已逾半年,林怡从不言苦,也不言利。“总共只有80米的量,说实在的,也没什么利可谈。”林怡说,作为一位苏州工艺美术师,她只愿为了做好这件事尽其所能,“救活一门传统技艺,这是我们当代工艺师的职责,也是苏州的荣耀。”
摘自《苏州日报》
作者:吕继东 姚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