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伍炳亮谈红木家具
- 浏览量:1641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7.20
伍炳亮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明清家具的购藏、研究,对明清家具的造型结构、工艺手法以及文化内涵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以“型”、“艺”、“材”、“韵”为准则的传统家具评鉴 与设计制作指导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高仿、改良与创新设计出近千款明清式艺术家具,作品以“型精韵深、材艺双美”的艺术特点深受国内传统家具资深专家学者、收藏家的肯定与推崇。伍炳亮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 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我们要收藏的红木家具,是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高端艺术品。我们看中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散发的艺术美感,这才是真正最大的收藏价值之所在。唯有这种古典家具精品,未来的升值潜力及空间才会无限,而不是一般的红木家具,时间会告诉我们这一答案。”伍炳亮说。
在他看来,目前的红木家具收藏界基本上可以用“以鉴定位、以位定藏”来概括,即对红木家具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决定了一个收藏者在红木家具领域里的品位,而品位的参差不齐,就自然决定了收藏者所选择及收藏的红木家具的层次也不同,即要么是普通的红木实用家具商品,要么是制作水平稍微讲究一点的工艺品,而最高境界则是红木家具领域里的艺术品。
据伍炳亮介绍,明清黄花梨家具收藏热潮和黄花梨材料再被大量使用制作仿明清家具,应在1984年王世襄的《明清家具珍赏》一文发表之后,国内外收藏家及商人到全国各地搜寻散落民间明清家具,大量珍贵的明清时期采用紫檀、黄花梨所制作的家具从那时候开始源源不断流到国外,这也许是明式黄花梨家具在历史上最后的一波流失,当大家醒悟和意识到黄花梨的市场价值时,黄花梨古典家具已所剩无几,精品更难求,就算能有机会购到也是代价不菲。伍炳亮认为,应以“型”、“艺”、“材”、“韵”四个标准,把握好设计制作经典款式艺术家具的定位,给稀缺名贵木材赋予第二次生命,将好的作品传承给后人,让中华民族传统家具优秀文化得到更好弘扬与发展,“这是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型艺材韵”不仅是鉴赏古典家具的四个标准,也是投资与收藏明清家具时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即造型是否经典,比例是否协调优美,第一感觉非常重要;要检验每一件家具的制作工艺水平,看其是出自于能工巧匠,还是普通工匠; 家具所用材质名贵与否,是否真材实料及舍得用材;在前三者基础上,整件家具是否能有一种特别的神韵与美感,是否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人的力量。因此,“在明清家具、仿古家具的设计、制作、鉴赏及收藏中,定位非常重要,我觉得老家具要以精品为主,新仿家具也要以高品位艺术家具为主。也只有高品位艺术家具才有生命力,才能经 受市场考验,才有更大的升值空间。我们不单纯是追求它的稀缺名贵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一件家具的款式是否经典、造型是否协调优美、工艺是否到位。”伍炳亮表示。伍炳亮的这一观点可以从每次的明清家具拍卖成交价上得到验证。有些造型优美、款式经典的小桌可以拍到一个天价,比小桌大6到10倍的大柜却拍不到小桌1/5的价格。但在供求极度失衡的市场里,有些很低劣的家具仍能销售出去,这一消费群体是什么人呢?“我感觉是那些没品位但是有很强经济实力的客人把这些家具请走了。明清家具、仿古家具中既存在普品、商品、工艺品、艺术品不同等级之分,而整个消费群体也存在着诸多品位,我们希望消费者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投资与收藏真正的红木经典家具,这能带来个体利益、行业繁荣及传统文化精髓延续三者共赢。”伍炳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