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展示
更多- 古瓷器鉴赏
- 浏览量:1621 作者:苏州民间工艺 时间:2012.07.13
中国瓷器烧制和发展从古到今历史悠久,历代名窑辈出,各类陶瓷精品纷纷受到收藏者追逐。但是目前古玩市场上能看到的主要是一些近代的或清晚期的东西,明代以前的东西能够看到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要想看到货正价值的古瓷的时候更少了。最近在市收藏家协会展出的会员古瓷器藏品展览上就看到了市场少见的东西,现特选择两件作介绍供同好们欣赏。
晋代———鸡头壶
这件青釉鸡头壶,高19.5厘米,口径10.8厘米。盘口,细矮颈,丰肩鼓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鸡首流,相对一侧为一龙首弧柄,另外两侧各饰一弧形系。器通体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釉薄处的胎色和底的露胎色基本上是“自然”呈色。红胎,胎质粗松,釉色青黄,胎釉结合完好,品相完整,有脱釉现象,有小开片冰裂纹和棕眼,符合晋代洪州窑的工艺特征和时代特征。
鸡头壶在古代主要是用于盛水,是一种造型极为特殊的“壶”,因壶肩部塑有鸡头而得名,亦称天鸡壶、鸡首壶,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鸡头壶最早出现在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代,唐代以后,鸡头壶就逐渐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鸡头壶弥足珍贵的原因。
鸡首壶除在江苏、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两广、两湖、贵川、安徽、山东等地也都有发现,范围很广泛。在从出现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中,鸡首壶因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成为我们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
就按地理特性和时代顺序来说,洪州窑在唐代为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经考古分析表明,洪州窑瓷器制作是采用了江西地区的土质,是利用当地的瓷土资源,土质为红壤,具有粘性高、可塑性强、含砂量少的特点。
西晋鸡首壶,以小件为主,圆腹,肩部贴塑鸡首,鸡首无颈,与之相对应的一面贴有鸡尾,肩部其他两面有弧形双系。鸡首状的流有的可通壶腹,有的是实心不能用于倾注,小平底。
东晋鸡首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器形比西晋时高大,鸡首也有很大变化,鸡冠加高竖挺,鸡首下有颈,双目圆睁,喙由尖变圆,鸡口圆张。并首次出现以鸡尾作把柄的情况,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端与 盘 口 粘接,下端装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更宜实用。肩部有桥形系。
从东晋晚期开始,部分壶柄与盘口的连接处设计为龙首。肩部仍有桥形系。有的壶身还以莲瓣纹、龙纹作装饰,造型更加挺拔秀丽。从东晋开始,还出现了一部分双首双柄的鸡首壶。至此,作为日常生活用器,鸡首壶的制作趋于规范,器形修长瘦削,线条流畅,曲线优美。
唐代———绿釉盖罐
这件器物高18厘米,口径11厘米,底足9.6厘米,罐径17厘米。绿釉,器物施半釉,釉色光亮厚重,胎色为灰土色。肚径肥大,罐口厚实,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外部施釉不到底。从总体上看,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唐代的瓷器制作可谓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一千摄氏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这时彩色釉恰好刚刚兴起。
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唐代的陶瓷生产布局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是对整个唐代发展整体情况而言,唐代瓷器生产除了青瓷与白瓷之外,还有湖南长沙窑率先发展的“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类雪”来形容。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
青瓷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质感,光泽程度上确实要比白瓷更为优秀。然而现在,中国的青瓷可以说是不怎么常见了,现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珐琅为主体。
唐时期的瓷器不仅光洁玉润,象征着人性的饱满和谐。色调上更好用冷色调,清雅而不浮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能反映出当时儒道中清谈无为,不与世争,戒骄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质。在器形上也多崇尚大气圆和。“釉下彩”是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釉下彩”的运用,为瓷器装饰形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釉下彩纹饰的大量出现,为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件绿釉盖罐有着丰满的造型,纯净的釉色,是比较典型的唐代中早期所生产的生活用品,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较高,也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如果仅从观赏性和经济价值上来讲古瓷可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来相比,但其固有的历史以及艺术价值而言是很具重要性的。
目前国内市场对古瓷的认识尚且不够,一方面人们能接触的机会少,同时存在的普品多精品少,还涉及到文物管理出口限制政策,部分人有急功近利心态。而国际市场上对其是有一定认识的,其经济价值也达到较高水平。相信随着人们对古瓷认识的加深,也必然越来越会受人们的青睐。
摘自《苏州日报》
作者:洪添如